匡廷云院士:光合作用研究的“追光者”
匡廷云院士:光合作用研究的“追光者”
2023年,匡廷云院士凭借其在光合作用领域的卓越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科研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光合作用研究领域发展的肯定。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匡廷云在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动中国相关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揭秘光合作用:从基础研究到国际领先
匡廷云院士长期致力于光合作用研究,在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领域成果丰硕。她带领团队解析了菠菜捕光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绿色植物捕光复合物高分辨率空间结构,标志着中国光合作用机理与膜蛋白三维结构研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匡廷云自豪地说:“这是中国的结晶、中国的结构。机理的研究在国际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匡廷云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2019年7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光合作用及氢能研究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她获得“杰出成就奖”,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获得这一荣誉。202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光合作用国际研讨会上,匡廷云院士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并获得“The Photosynthesis Radiance Award”奖,进一步彰显了她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坚韧精神:科研道路上的“追光者”
匡廷云院士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在国立莫斯科大学读书时,她遇到在生物系就读的研究生章申,获得副博士学位之后,两人在莫斯科的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登记结婚。后来,他们都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令人羡慕的科研伉俪。
“结婚后我们总是聚少离多,甚至在国外开会时,我们前往同一个国家同一座城市,却因为要参加不同的学术会议而无法相聚。”不幸的是,2002年匡廷云的丈夫因脑癌去世。失去心爱伴侣的悲痛,加上主持“973计划”项目结题,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匡廷云身体一下“垮”了。
近距离接触过死亡的经历让匡廷云意识到,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事情,为此,她更加忘我地工作。然而,实验可以在精准地操作下不断完善数据,但研究室之外的人生却有太多无常。2019年的3月和9月,匡廷云又先后被确诊结肠癌和肺癌。在接受两次手术后,匡廷云再次奇迹般地赢得抗癌战斗的胜利。出院后,她很快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在生活中历经风雨,匡廷云依旧优雅从容,热爱生活。推开她办公室的门,迎面而来的是斑斓的植物和一片绿意盎然。铅华洗尽,她还是那个把“春天”穿在身上,不断迸发勃勃生机的女科学家。
榜样力量:激励后辈勇攀科研高峰
匡廷云院士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以她的毅力和奉献精神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她以90岁高龄仍坚持科研工作,被誉为“追光者”。她的精神品质和学术追求激励着年轻一代科研人员,为我国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匡廷云院士的科研成就和精神品质,不仅为我国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激励着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勇攀科学高峰。她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坚持科研工作,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