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楠教授领衔发布《慢性肾脏病多学科临床管理路径专家共识》
陈楠教授领衔发布《慢性肾脏病多学科临床管理路径专家共识》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我国CKD患病率高达8.2%~13.8%,且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花费和低知晓率的“三高一低”特征。由于CKD病因复杂、起病隐匿,加之与心血管疾病(CVD)、糖尿病(DM)等疾病相互交织,其防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陈楠教授牵头,汇聚全国多学科专家智慧,经过8个月的辛勤努力,《慢性肾脏病多学科临床管理路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终于问世。该共识的发布,为我国CKD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重要指导。
陈楠教授:多学科协作是CKD管理的必由之路
作为该共识的通信作者,陈楠教授指出,CKD的管理不应局限于肾内科,而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这是因为CKD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互为因果,患者往往需要在多个科室之间辗转就医,这不仅增加了诊疗难度,也加重了患者负担。因此,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管理模式,实现早筛、早诊、早治,是提高CKD管理水平的关键。
创新亮点:从筛查到治疗的全流程优化
该共识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强调微量蛋白尿筛查的重要性
共识将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作为多学科早期筛查CKD的关键指标,推荐首选晨尿进行检测。这一建议不仅提高了筛查的便利性,也便于及早发现病情。
提倡早期治疗
共识建议在首次出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或UACR升高时即启动治疗,推荐使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具有肾心双重保护作用的药物。
推动多学科协作
共识倡导建立全科与专科结合、多学科共筛、共管模式,通过设立多学科联合门诊,优化转诊制度,实现CKD的全程管理。
临床实践意义重大
该共识的发布,对临床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提高疾病认知:通过权威指南的推广,有助于提升各学科医生对CKD的认识。
优化诊疗路径:明确的筛查和治疗建议,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的诊疗思路。
改善患者预后:通过早期干预和多学科协作,有望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规范化诊疗:共识的推广将推动CKD诊疗的标准化,减少误诊漏诊。
展望未来:从共识到实践
随着该共识的推广,我国CKD的诊疗水平有望得到全面提升。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基层培训:通过培训和教育,提升基层医生的CKD诊疗能力。
完善信息系统:建立CKD患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多学科数据共享。
推进分级诊疗:完善转诊机制,实现上下级医院的有效联动。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CKD的认识,促进医患共同决策。
陈楠教授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共识来提高多学科对CKD的认知,加强筛查,尽早治疗。只有合理、规范地用药,并且长期坚持,患者的生存期才会延长,获益更多。
专家简介
陈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在NEW ENGL J MED等杂志发表文章400余篇,先后负责973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分课题等30余项课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