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过分懂事的孩子更易心理出问题,专家:这4个养育方法很关键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42: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过分懂事的孩子更易心理出问题,专家:这4个养育方法很关键

为什么小时候过于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反而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篇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和专业观点,揭示了乖孩子背后的心理隐患,并提供了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实用建议。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长辈总说:“外面东西很贵,大人挣钱不容易,你要懂事,不要乱花钱。”
为了配合长辈的期望,获得一声“懂事”的赞赏,小小年纪的你就学会了把欲望憋在心里。
不敢要零食、不敢要玩具,压抑着欲望摆手拒绝,强迫自己做个“听话的乖小孩”。
然而,这份“懂事”没有让你获得快乐,反而逐渐成为“低自尊者”。
●因为懂事,你失去了孩子该有的权力;
●因为懂事,成年后有自卑的性格;
●因为懂事,让你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宠爱”。

其实,幼年的你不是“懂事了”,而是“习惯了”。
过于重视他人感受、而忽略了自身意愿,过早学会成人世界的权衡利弊、压抑自我、而丧失了孩童阶段所该有的任性的权力。
也正因此,从小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往往长大后心理问题会越多。

“乖乖女”到了高二绷不住了

萧山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徐婷婷主任曾接诊过这样一个孩子:
妍妍(化名)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同学眼里的“学霸”,父母眼中的“乖乖女”,用妍妍妈妈的话说,孩子一路到重点高中没有让家人操过心,不仅学习优异,在家里也是乖巧懂事,从不向父母提要求,父母说什么便是什么,有时候妈妈发脾气还会哄妈妈开心。特别是父母离婚后,小小年纪的她承担了不少的家务。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二,乖巧的妍妍变得越来越暴躁,一点点事情就发脾气,甚至逃学,出入娱乐场所,抽烟喝酒,与之前判若两人。妈妈意识到孩子不对劲,带其到儿童心理科就诊,一张张量表的结果让妍妍妈妈当场崩溃。


隐秘的角落剧照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几年很火的一部剧《隐秘的角落》。剧中的“朱朝阳”是个乖小孩,年级第一的他,在考试时,因拒绝同学递过来小抄,被人称为“假正经”。同学欺负他,他果断离场,不与任何人发生冲突;妈妈上班地方离家远,又经常上夜班,没时间陪伴,他也没抱怨,自己在家,做饭、学习;父亲再娶,有了新的孩子,他也从不争宠……然而,人前乖巧懂事的他,背后却隐藏着的是另一幅面孔。

越乖巧懂事,越敏感

懂事的孩子,大都异常敏感,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审视周围,揣摩他人,为了博得养育者的喜欢,他人的赞美肯定,他们更是掩盖自己的情绪、逐渐套进乖孩子的模子里。有研究表明:很多有情绪问题的孩子在小时候都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他们习惯逼自己努力达到别人的期望。结果时间久了,内心承受不住,心理问题便大爆发了。

妍妍的父母经常争吵,年幼的妍妍告诉自己,如果我听话成绩好,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了。父母离异后父亲放弃了妍妍的抚养权,妍妍认为自己只有表现得更好才不会被妈妈抛弃。直到一天,乖孩子的模子装不下她的委屈压抑,便爆发了。

乖巧懂事,意味着用“假我”代替“真我”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提出了「真我」和「假我」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过于听话懂事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假我”,是一种为了满足父母需求或人际需求的“防御性外在表象”。“假我”的出现,建立在对“真我”的忽视的基础上。孩子们所谓的“乖巧懂事”,也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而是一种迫于压力的权宜之计,正如《驯兔记》中的皮皮鲁被迫戴上兔子头套一样。


短片《驯兔记》中,变成兔子才是好学生,没有变的人是怪物

在本该恣意妄为、无忧无虑的年纪,早早变得懂事、乖巧,这样的孩子,内心往往有着大多的委屈和苦涩,在未来,难免会出现更多心理问题。

乖巧懂事,意味着“损己利人”的讨好

家庭治疗的创始人萨提亚认为,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在压力情境下,一个人忽视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

其实,讨好不见得是贬义词,它也是一种生存策略。但是,真正的心理成熟,除了为他人着想(讨好)之外,还要有做自己的勇气。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若不重视自身喜悦的体验,而总是选择‘得到他人认可的选项’,最终将无法体会任何喜悦。”

不乖,没那么可怕

所以,孩子“不乖”没有那么可怕,当孩子出现所谓“反叛”的时候,不要就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孩子“叛逆、不听话”。其实,那是他们走向独立的标志。最珍贵的养育,是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可以做自己。

如何让孩子不长歪?

心理专家建议你试试以下方法:

① 认同:认同孩子“参与权”,让孩子感到被接纳
80%的时间留给孩子,让他自己说;20%的时间用来引导,启发孩子说完整,做他的忠实听众。

② 引导:补全孩子的认知,手把手教他做“大人”
小孩子在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都有一个阶段会想要“做大人”。既然如此,不如把这作为契机,做出适时引导,手把手教他如何真正“像大人一样思考”。

③ 放手:允许孩子犯错误,把试错权还给孩子
孩子做事所求的并不一定是个好结果,有机会试错,在错误中修正自我、学会承担、有所成长,其实更为重要。

④ 表达爱:无条件地爱孩子,建立“内心屏障”
“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内心最坚固的屏障,是他能够不偏激地表达自我的最大底气、也是父母给予的最珍贵的礼物。

成长路很长,孩子不可以学坏,但同样,也不需要“太乖”。
就像育儿专家阿黛尔·法伯说的那样:“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情感真实的人比继续让他当‘妈妈的乖孩子’更重要。”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