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锦》: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年锦》: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档名为《年锦》的创意节目惊艳亮相,迅速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这档节目以中国传统纹样为核心元素,通过歌舞、服装、舞美和特效的创新融合,展现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画卷。
“独属于中国人的密码”: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
“茱萸青如山伏起千里妆庆云随风摇舒卷泛金光红日出东方天地万年长……”随着悠扬的歌声响起,一幅绚丽的纹样画卷在舞台上缓缓展开。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纹样不仅是装饰性的图案,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追求。从汉代的卷草云纹到唐代的团窠对鸟纹,从宋代的莲花纹到明代的大吉葫芦纹,每一种纹样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和美好祝愿。正如节目主创之一、历史服饰指导陈诗宇所说:“中国传统纹样,不仅具有装饰性,更承载了很多美好的祝福。我觉得,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密码’。”
精良制作团队:匠心精神的完美诠释
《年锦》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制作团队。总导演于蕾,作为2024年央视春晚的总导演,以其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创新思维,主导了节目的整体构思。她表示:“图案纹样诞生的时候就是民众的艺术,那些千百年来延续下来,至今还在生活周遭处处出现的东西,就是最经典的东西。我们也希望用最惊艳的视觉语言,还有文艺表演来把它给呈现出来。”
服饰史研究学者陈诗宇负责历史服饰指导。他从300多种传统纹样中精心挑选出25种最具代表性的纹样,并与全国多家传统印染、织绣非遗单位合作,力求在服装上完美还原这些珍贵的纹样。陈诗宇表示:“我们希望能够用当时的工艺来进行,不管是织锦还是绫罗,刺绣还是印染。这里面也涉及很多非遗的工艺,像汉代和唐代的纹样,就用到了织锦的技艺,唐代和宋代的纹样运用到了花罗。”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担任纹样设计。他带领团队历时一个多月,从浩瀚的中国传统纹样宝库中梳理出66个代表性纹样,经过反复推敲和讨论,最终选定30多个用于节目呈现。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先生则以93岁高龄担任艺术顾问,为节目的艺术品质保驾护航。
创新艺术表达: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
如何将这些承载千年历史的纹样呈现在现代舞台上?《年锦》节目给出了令人惊艳的答案。节目运用了多种创新艺术手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在服装设计上,四位演唱者分别身着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代表性服饰。从刘涛的汉代深衣到刘诗诗的唐代襦裙,从李沁的宋代背子到关晓彤的明代袄裙,每一套服饰都经过严谨的历史考证,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古代风貌。同时,服装上的纹样细节也经过精心设计,确保每个朝代的特色得以完美呈现。
舞台呈现方面,节目运用了先进的AR虚拟技术,将平面的纹样转化为立体的视觉效果。通过虚拟技术对多种不同材质的高度逼真还原,三十多种平面纹样以AR形式幻化成汉代的漆器、唐代的丝绸、宋代的玉、明代的珐琅彩,与舞台、服装、音乐、表演自然融合,呈现出极具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的立体纹样空间。
音乐创作同样别具匠心。作曲亢竹青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研究了每种纹样的文化内涵,力求通过音乐传递其独特的情感。她表示:“当我到香山最高的观景台俯瞰北京时,那种大气磅礴的感觉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中国很伟大,地大物博,有一种非常厚重的感觉。”
全球瞩目: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年锦》节目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国内观众的热烈反响上,更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赞誉。据统计,总台春晚相关报道海外阅览量超过6.95亿次,视频观看量达2.5亿次。全球49个国家、90座城市的3285块公共大屏直播或宣介总台春晚,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自2月5日起通过多个频道持续宣介总台春晚,覆盖全球用户超5.8亿。俄罗斯电视及其新媒体平台、日本最大视频网站Niconico、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等也纷纷直播或报道春晚盛况。国际视频通讯社精心编译的总台龙年春晚相关视频被70个国家和地区的193家电视台及新媒体平台转播和报道599次,覆盖国家和地区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5%。
《年锦》节目的成功,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胜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的生动例证。它以创新的艺术形式,将千年的文化积淀呈现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艺术创造力。正如一位海外观众所言:“总台春晚洋溢着欢乐的氛围,感觉非常棒!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中国的活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