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意识涌现”展览揭秘AI艺术新潮流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00: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意识涌现”展览揭秘AI艺术新潮流

近日,“意识涌现”展览在北京798艺术区的深澜空间盛大启幕,吸引了众多艺术与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展览由陈天禅策划和发起,汇聚了多位艺术家的多件作品,涵盖了交互影像装置、数字版画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展现了人工智能与艺术相遇时迸发的无穷魅力,揭示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无限可能。展览不仅拓宽了艺术的概念与边界,也为社会多元对话与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向。快来一起感受这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吧!

01

展览背景与主题

“意识涌现”展览由“人工智能艺术研究小组”策划,该小组由陈天禅于2023年10月发起,成员包括Chris Golub、陈天禅、黄恩琦、沈采、杨彦川。展览聚焦于八件新作,涵盖交互影像装置、数字版画及多种形式的装置,展示了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结合的奇妙灵感。

02

艺术家与作品亮点

沈采:《赫拉克利特》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教师,艺术家沈采的最新作品《赫拉克利特》是她结合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创新实验。通过写生、人工智能生成与再创作的过程,她在延续此前创作元素的基础上探求人类与AI协作创作艺术的更多可能性。火焰作为能源的象征,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基础与人工智能的驱动力,也暗示了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一切皆流,无常即永恒。对她而言,这仅作品不仅是在探索科技伦理,还在探讨当代艺术流派中“写生”的本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协作,也体现了“写生”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今科技环境下的意义。通过火焰这一自然元素,艺术家反思了能源与科技的关系,以及在艺术创作中,人类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陈天禅:《无限极》与《先知》

本展的策展人陈天禅也是“人工智能艺术研究小组”的发起人和核心成员,他的艺术作品《无限极》结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中国山水画传统,通过采用Stable Diffusion技术,作品能够以动态和连续的方式呈现变化的山水景观,创作出一种永无止境、层层展开的视觉体验。作品中山水的每一帧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像生命一样不断地在生成和变化,正如艺术家所说:“山内有山,景中有景,层层嵌套,永不穷竭。”艺术家不仅在创作中探索了自然界的无限复杂性,更将观众引向深层的哲学思考。

大型户外装置作品《先知》作为陈天禅的最新作品首次在深澜空间亮相,他使用生物传感器抓取观众的生物信号(体温、心跳、握力),再通过人工智能程序转化为心理学画像映射为动态灯光。以娴熟的艺术之手,艺术家将毕达哥拉斯树的几何妙趣巧嵌于人类脑的神秘结构之中,《先知》犹如一幅鲜明的彩虹在阴暗的智慧之窗上盛放。这件由人工智能算法控制的光影作品如同人的思维之网,无声无息地与观众的生物信号进行微妙互动,通过高度精细的人工智能算法,以灵动的灯光表达,勾画出人类心智与现实世界之间微妙的共振关系。这是对生命、存在、智慧的不懈追求,似乎是一首永恒的诗歌,一个不断演绎的美妙梦境,一个人类思想的深刻篇章,逐渐绽放出宇宙的无限奥秘和人类智慧的深沉光辉。

杨彦川:《共生-渺》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现任北京城市学院教师的杨彦川在作品《AI山水2024-3》则传达出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另一种现代解读。通过AI技术与水印木刻相结合,艺术家将生成的青山图像与手工绘制的碧波绿水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这不仅是AI生成技术与传统艺术技艺的融合,更是对传统山水画主题的当代化演绎。

Chris Golub:《Afternoon》与《Petting Zoo》

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戈卢布(Chris Golub)以复合型影像装置《Afternoon》阐释了他的思考与创作。作为纽约州阿尔弗雷德大学陶瓷学院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和州立研究员,克里斯·戈卢布在作品中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媒介创造出3D生成的艺术家模型并构建为在不同地理位置中行走的画面。该作品的核心在于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新诠释塞尔吉奥·莱昂内和恩尼奥·莫里科内的“狂野西部”,借助动作捕捉技术,艺术家加强了模型的真实感,创造出“复调”性的叙事和视觉体验。该作品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和展示,同时也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既有作品进行再现、反思和传承,挑战了观众对于真实与虚构、历史与现代的感知。

在另一件作品《Petting Zoo》中,克里斯·戈卢布构建了一个包含多种2.5D雕塑并横向驱动的展示空间。这些雕塑通过AI生成的语言和投影相互作用,展示了思维的横向流动和语言的转喻关系。该作品不仅运用AI生成了文本句子,每个句子与前句具有转喻关系,还通过编程控制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并延伸运动路径。艺术家探讨了信息时代中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和解读如何被科技塑造,当我们沉浸在人工智能中时,很快就会被自身智能的人工性所震撼:在我们最深的感知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人造的,一切其实都通过其外部因素相互连接。

黄恩琦:《童话事件》

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图像研究方向博士生黄恩琦则在作品中巧妙地将“童话式”叙事与个体记忆相融合进行艺术创作。童话在形成之初常常是暴力的隐喻,它将残酷温和地植入人的意识中,《童话事件》是三频道人工智能生成影像,艺术家采用三条同步的时间线拼合成了完整的事件。影像来源于黄恩琦对中学时期一段模糊记忆的呈现:影像中红色的气球头因失恋想翻进学校纵火伤人泄愤,蓝色气球头为了晚自习旷课将一号教学楼提前上锁,以防老师进入查岗……一连串的因素使黄色气球头与这场火灾擦肩而过。艺术家借助“气球人”这一人工智能创造的第一个童话角色,将记忆改编成童话故事,过程中一些真实细节被以童话的口吻重述,残酷的真实性被局外人的视角、回忆的模糊性、儿童的想象力所美化。以多线并进的方式,《童话事件》呈现一种“看监控”式的客观视角,影像中充斥着扭曲的面孔、不真实的动作、如呓语般的对话……这些“刺点”试图将碎片化记忆重组的过程,激发观众在不断重复观看的过程中获得通感。

03

展览的意义与影响

本次人工智能艺术研究小组作品的集中展示,不仅是对最新AI技术的探讨和运用,还提供了关于未来艺术创作更多可能性的讨论平台。本展在促使观众体验人工智能作为创新工具和表达媒介潜力的同时,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加深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和创作过程更深层次的理解。

04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4.8.25 — 2024.9.20
展览地址:北京798艺术区-南门停车场东侧F04院 | 深澜空间

“意识涌现”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对人工智能艺术未来的深刻思考。通过这些艺术家的创新实践,我们得以窥见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这场展览不仅是对当下AI艺术发展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艺术创作方向的探索和展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