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西湖:创新“留改拆”模式获联合国大奖,成历史街区更新典范
南京小西湖:创新“留改拆”模式获联合国大奖,成历史街区更新典范
南京市老城南的历史街区,承载着六朝古都的千年记忆。这里曾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片曾经繁华的土地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近年来,南京市以小西湖街区为试点,探索出一条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相融合的新路径,让这片古老的街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历史街区的困境
小西湖街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南京28个历史风貌区之一,也是老城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见证了南京城的沧桑变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街区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 基础设施落后:水电气等设施布局不完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 居住条件恶劣:房屋年久失修,居住拥挤,部分居民仍住在“城中村”式的平房里。
- 人口流失严重:年轻一代纷纷搬离,只剩下一些老人坚守故土。
面对这样的困境,南京市没有选择简单的拆迁重建,而是探索出了一条更具人文关怀的更新之路。
“留改拆”模式的创新实践
2015年,南京市启动小西湖街区更新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留改拆”模式,即优先保留历史建筑和原住民,对危房进行改造,只拆除必要的违章建筑。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居民意愿,让原住民成为城市更新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采取了以下措施:
- 居民参与决策:通过多次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充分听取居民意见,让居民参与到更新方案的制定中来。
- 渐进式微更新: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以院落和幢为单位,实施精细化改造。每个院落都有独特的设计方案,力求保留原有的生活气息。
- 功能复合利用:在保留居住功能的同时,引入商业、文化等多元功能,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绿色新生:从“灰头土脸”到“绿意盎然”
在小西湖街区的更新中,绿化提升是一个重要方面。项目团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打造了一个个充满绿意的公共空间。
- 见缝插绿:在街角、院落等空隙地带种植绿植,形成一个个微型花园。
- 立体绿化:利用墙面和屋顶进行绿化,既美化了环境,又改善了建筑的保温性能。
- 生态景观:在一些开阔地带,打造小型湿地和绿地,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
如今的小西湖,古树参天,绿意盎然,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之中。这种将历史遗迹保护与城市绿化相结合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绿色休闲的空间。
居民生活的新变化
小西湖街区的更新,最直接的受益者是这里的居民。75岁的陈韻琍从小就生活在小西湖,她所在的舞蹈队给大家带来《陪你一起看草原》舞蹈节目。“小西湖更新改造把我们的生活场景、生活习惯保留了下来。在我看来,这就是我们新时代老城南的幸福生活。”陈韻琍说。
- 居住条件改善:危房得到改造,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 社区配套完善:新建了古戏台、24小时书店、社区医院等公共设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 就业机会增加:随着新业态的引入,不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 文化生活丰富: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邻里音乐会、非遗展示等,让居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主客共享的新空间
如今的小西湖,不仅是一个居住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街区。这里既有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又有时尚现代的商业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 特色店铺:引进了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文创工作室等,每一家店铺都有其独特韵味。
- 文化体验:顾业亮大师工作室、虫文馆等文化空间,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南京传统文化。
- 休闲娱乐:夜晚的小西湖,咖啡馆、小酒馆灯火通明,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
获奖与示范意义
小西湖街区的城市更新项目,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2021年,该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成为全国城市更新的优秀案例。这一成就,不仅是对小西湖更新成果的肯定,更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小西湖街区的更新改造,是南京市老城南历史街区绿色新生的一个缩影。它证明了,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条既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街区,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属于它的下一个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