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警告: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加速进行
科学家警告: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加速进行
科学预警: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加速进行
2023年9月,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人类活动正在将“生命之树”的整个分支推向灭绝的边缘。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人类活动,动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平均水平高出35倍,这进一步证明地球历史上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进行,而且还在加速。
数据触目惊心:野生动物数量锐减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1970年至2016年间,全球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数量平均下降了68%。这一数字比两年前的统计结果还要糟糕,当时的数据是60%。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降幅最为惊人,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平均减少了94%。非洲和亚太地区分别下降了65%和45%,欧洲和中亚下降了24%,北美平均下降了33%。
人类活动:这场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次大灭绝与以往不同,它是由单一物种——人类——造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土地利用变化:自1700年以来,全球近90%的湿地已经消失。目前,地球上75%的无冰土地已经被人类活动显著改变。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过去50年中,鱼类和海产品过度利用成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大驱动因素。目前,仅有3%的海洋被认为没有受到来自人类的压力。
气候变化:47%的受威胁哺乳动物和23%的受威胁鸟类可能已经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无法适应快速气候变化的物种正面临更大的威胁。
污染:自1980年代以来,海洋塑料污染增加了10倍,至少影响到267个物种。
外来物种入侵:自1980年代以来,外来入侵物种累计增加了40%,导致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下降。
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
整个属的丧失可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在美国东部,大型捕食动物如熊、美洲狮、狼的消失,导致白尾鹿和老鼠的数量大量增加。而鹿和老鼠是传播莱姆病的扁虱的宿主,这导致美国每年都会发生数百万起这样的病例。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还加速了对本可用于改善人类健康的资源的破坏。例如,澳大利亚的胃蛙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灭绝,这种能吞下受精卵并在胃中孵化的奇特生物,可能蕴含着治疗胃酸倒流和相关癌症的线索。
专家呼吁:立即行动,为时未晚
尽管形势严峻,但科学家们仍然认为,采取行动还为时不晚。WWF首席执行官Tanya Steele表示:“我们正在把野生动物从地球上抹去,但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改变这一趋势。”
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保护区建设,特别是保护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
- 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 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法规,限制过度开发和污染
-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
正如世界环保泰斗大卫·阿滕伯勒爵士所说:“这可能是我们学会成为地球管家的时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生产食物、创造能源、管理海洋和使用材料的方式上进行系统性的转变。”
这场生态危机不仅关乎野生动物的命运,更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守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