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桂林教你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23:4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桂林教你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2024年8月17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YOCSEF桂林精心策划,广西师范大学协办的“AI如何有效辅助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能”观点论坛,在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逸夫楼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包括徐卫国研究员、袁磊教授和敬超教授,他们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AI技术在碎片化学习中的应用前景和实践路径。

01

信息爆炸时代的碎片化学习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更新速度前所未有,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习挑战。信息量的激增导致时间被频繁切割成碎片,催生了碎片化学习的趋势。这种趋势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机会,但也带来了信息筛选、时间管理和学习效率等方面的挑战。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如何高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已成为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难题。幸运的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02

专家观点:AI赋能碎片化学习的多元路径

论坛上,三位引导嘉宾分别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入探讨了AI技术如何助力大学生提升碎片化学习效能。

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从碎片化到体系化

徐卫国研究员以《思: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为题,强调了学习方法多样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无论是拥抱碎片化的灵活学习,还是深耕体系化的系统探索,都是通往知识殿堂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学习因其灵活性,特别适合繁忙或需要快速获取小知识点的学习场景。徐卫国研究员还特别强调了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迫切性,它们如同双翼,助力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他慷慨分享了若干实战中锤炼出的高效学习窍门,为论坛点亮了智慧之光。

AI赋能碎片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袁磊教授在《AI赋能碎片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演讲中,深入分析了碎片化学习时代的显著特征。他指出,由于信息激增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学习者信息参与互动增加,持续注意力变短,导致学习思维的跳跃性和注意力碎片化。针对这些挑战,袁磊教授提出了AI技术的多种应用场景,包括个性化学习内容生成、智能回答与即时解答、知识图谱关联与拓展、学习路径规划与推荐、情景模拟与案例生成、创意启发与思维拓展等。这些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筛选和整合信息,还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AI辅助教学的实践案例

敬超教授以《AI辅助教学之碎片化学习案例浅析》为题,剖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他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注意力分散、信息筛选挑战及课程结构僵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敬超教授从技术维度切入,阐述了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实际案例,如思维导图智能化构建、高效知识检索引擎等,生动展示了AI如何助力学生在碎片化时代实现学习的高效整合与深化。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AI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可借鉴的学习方法和工具。

03

思辨讨论:碎片化学习与体系化学习的平衡之道

在思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碎片化学习和体系化学习的异同”展开了深入讨论。专家们普遍认为,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劣,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习目标和个人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 适用情境与目标不同:碎片化学习因其灵活性,特别适合需要快速获取小知识点或进行特定技能练习的场景,如英语口语练习;而体系化学习则更适用于需要全面、深入理解和知识支撑的学习目标,如理工科的学习和研究。

  • 学习效率与深度各异:碎片化学习在某些情况下能够迅速获取所需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尤其适合短期的记忆强化;体系化学习则通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深度理解和长期记忆,有助于构建长期的学习基础,但耗时更长。

  • 相同点:无论是碎片化学习还是体系化学习,都需要明确的学习动力和目标来驱动。学习动力是推动学习者持续学习的内在力量,而学习目标是指导学习者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的重要依据。只有具备明确的学习动力和目标,学习者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或体系化的学习方式。

04

未来展望:AI技术引领教育创新

论坛最后,专家们一致认为,AI技术将在未来的教育创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平台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学习体验。同时,如何在利用AI技术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保持学习的深度和质量,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为推动教育创新和提升学习效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专家们的深入探讨和思想碰撞,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实践路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