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梦境背后的心理密码
专家解读:梦境背后的心理密码
梦境,这个神秘而复杂的领域,不仅关乎睡眠,更与人类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陕西省(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贵斌,近期在接受华商报大风新闻采访时,详细解读了梦境与心理健康的深层联系。他指出,每个人的梦境都可能反映出内心的真正情感和需求,特别是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梦境,实际上可能是潜意识中未解决的情感和压力的表现。李贵斌强调,通过正确理解和分析梦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甚至预防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果你经常被奇怪的梦境困扰,不妨听听这位专家的见解,或许能找到通往心灵深处的钥匙。
梦境:内心的映射
“对梦的科学解释,源于精神学派创始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他将梦定义为‘人体客观愿望的一种满足’。”李贵斌说,从生理学角度上来说,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每天晚上都有梦境,且梦境会更多地产生于睡眠的后半段时间。只不过有人能够记得梦境,有人不记得梦境。如果梦境被打断,或者做梦主体非常清醒、梦包含一些含义的时候,我们就会更清晰地记得梦境的内容。
“研究发现,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有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脑电波也会发生各种不同变化。这些变化随着睡眠的深度而不同,根据脑电波的不同特征,将睡眠分为‘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和‘慢眼动睡眠期’(NREM)两种睡眠时相。”李贵斌说,“其中,快速眼动睡眠期约占总睡眠时间的20%,与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大多数梦发生的阶段;其余80%是慢眼动睡眠期,又称为无梦的睡眠状态。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这两种时相交替出现,从‘慢’到‘快’,每晚经历4-5个循环周期。”
李贵斌解释,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脑电波与觉醒时的相似,虽然各种感觉机能和运动机能进一步降低,但此时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及呼吸加速、脑血流量及耗氧量增加等,脑神经元活动也异常频繁,人们在梦境中会出现各种的情绪体验,并且可以像白天一样在梦中进行思考。但和清醒状态相比,负责调节思维、行动、情绪、复杂计划、记忆过程、学习和其他重要功能的前额皮层在梦中仍然处于休息状态,大脑中的各种信息失去了额叶皮层的“审核”,就会出现各种光怪陆离的梦境。
梦境也与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有关,经历过应激创伤的人,他们的梦境往往会呈现为对过去的回忆,包括对创伤世界一些反复的梦境;一个比较细腻和敏感的人,可能会经常做梦;紧张焦虑、更年期、酒精等因素也会改变睡眠时相,从而引起多梦。
梦见飞翔、考试、掉牙等
与自身生活经历或精神状态相关
有些人已经工作很久了,却还会经常梦到自己参加考试、在空中飞行、落水等。对此,李贵斌解释说,梦境的具体内容与个体的生活状态和认知水平有关。“大多时候,人们只是把梦当成是毫无意义的臆想,很少有人知道梦境意味着什么。在清醒的状态下,我们的意识会压抑潜意识中不被认同和难以实现的愿望,不让其得到满足。而在睡眠状态,潜意识中的欲望会绕过意识的‘守卫’,并以‘化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
李贵斌分析,比如,由于认知功能严重受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梦境可能会很少。但如果这个患者有一定的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程度,他的梦境故事就会丰富一些,甚至有时候会像连续剧一样,充满了故事性和情节性,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喜怒哀乐。
梦境的内容是否暗藏了一些对身体隐疾的提示?李贵斌举例说,自己曾接诊过一个初中生,这个孩子会把自己每天做的梦用画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他的画作中,总会出现很多的“声音”,他自己对这些“声音”会表现出恐惧、害怕的状态。通过治疗和分析,精神科医生了解到,孩子的原生家庭里,父母关系不和谐,从而让他产生了不安全感,出现了抑郁、幻听、自我压抑的症状。
“梦境往往与做梦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尤其是早期的经历密切相关,而绝大多数心理问题缘于早期生活的创伤性经历,分析梦境有助于我们面对自身的成长历程,达到自我疗愈和完善的目的。”李贵斌说,高血压、肿瘤等重症患者,做噩梦的机率会大一些。“我们不能控制自己去刻意记住梦境的每一个细节。在面对医生时,你提供给医生的信息越多,梦的分析就越能直达自身内心,这样才能把自己分析得更为通透,从而更快地从创伤和痛苦中走出来。”
“不好的梦境”是疾病的暗示
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
如果经常被梦境打断,影响到自己睡眠的质量和连续性,那么对次日的体力和精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此,李贵斌建议,如果觉得梦境已经对自身状态造成了影响,有了“不好的梦境”,就应该寻求精神心理科或睡眠科医生的帮助。
李贵斌说,抑郁症患者的特征之一是早上醒来时比晚上更悲伤,而普通人醒来时往往比睡觉时更快乐。睡眠和梦境起到了减弱负面情绪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在抑郁症患者身上出现了功能障碍。换句话说,负面的梦其实也有好处。对医生来说,可以通过整合患者的梦境,给情绪提供一些出口,然后通过亲密抚慰、互动交流等方式,降低患者的防御程度,从而让其变成一个更快乐的人。
李贵斌表示,当感觉到梦境影响了自身时,千万不要自行去服用一些药物(尤其是精神类药物),这会对精神产生一定的影响。也要尽量避免酒精的摄入。很多时候,梦境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坦然处之就好,不需给予太多解读。但是如果梦境频繁且对自身的睡眠及精神状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就要高度重视,可能是身体或精神疾病的某些“暗示”,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帕金森病或路易体痴呆等。在生活中,要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活工作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量避免大的心理刺激或应激;养成健康睡眠习惯,按时作息,尽量避免闷头睡眠、俯卧位睡眠、胸前压迫睡眠的睡姿。
清醒梦:梦境控制的新突破
近年来,清醒梦逐渐引起了心理健康和睡眠研究领域的关注,尤其是在改善个人福祉和治疗睡眠障碍方面的潜在应用。诺斯韦斯特大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清醒梦的多重益处。
在诺斯韦斯特大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探索了一种名为目标清醒再激活(TLR)的技术,该技术结合了睡前训练和睡眠中的感官提示,旨在诱导清醒梦。研究表明,参与者在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训练后,清醒梦的频率显著增加,平均每周达到2.11次,而基线仅为0.74次。这样的提升不仅让人兴奋,也为那些希望通过梦境改善心理状态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希望。
清醒梦的潜在益处不仅限于提升梦境体验,它还可能在治疗睡眠障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研究显示,清醒梦技术可以帮助那些遭受嗜睡症相关噩梦困扰的人们,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结合清醒梦技术,参与者能够重写自己的噩梦,转而体验更为积极的梦境。这种方法不仅减轻了噩梦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还增强了参与者对自身症状的管理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领域的一次重要进展。
如何记录和分析梦境
保持梦境日记:每天早晨醒来后,立即记录下梦境的细节,这不仅能提高梦境的回忆能力,还能帮助你识别梦中的常见主题或符号。当你对自己的梦境有更深的理解时,清醒梦的诱导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现实检查: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进行。比如,随时问自己“我是在做梦吗?”并尝试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验证这一点。这种习惯可以在梦中延续,从而帮助你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梦。
MILD(记忆诱导清醒梦)技术:在入睡前,反复告诉自己“今晚我会意识到自己在做梦”。这种自我暗示可以增强你在梦中意识到梦境的可能性。结合梦境日记的使用,MILD技术的效果会更显著。
WBTB(醒来再睡)技术:该方法涉及在夜间醒来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到睡眠中。醒来后,可以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比如阅读关于清醒梦的材料,或进行冥想,帮助自己在再次入睡时更容易进入清醒梦状态。研究表明,这种方法能显著提高清醒梦的发生率。
专家建议,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也很重要。确保你有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以减少蓝光对睡眠的影响。此外,适当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和冥想,可以帮助你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从而提高梦境的清晰度。
案例分享:从噩梦到自我疗愈
一位长期遭受噩梦困扰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梦境。通过持续的梦境日记,她发现自己的噩梦往往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有关。在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下,她逐渐学会了在梦中面对和处理这些情感,最终不仅减少了噩梦的频率,还改善了白天的情绪状态。这个案例说明,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分析,梦境可以成为自我疗愈的重要工具。
梦境不仅是大脑在休息时的随机活动,更是一个反映我们内心世界的窗口。通过专家解读和科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梦境,甚至学会控制梦境,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如果你经常被梦境困扰,不妨尝试上述方法,或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也许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