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号坦克以一敌五,志愿军装甲部队扬威朝鲜战场
215号坦克以一敌五,志愿军装甲部队扬威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坦克部队在装备劣势下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其中,215号T-34/85坦克在一次战斗中以一敌五,成功摧毁5辆美制M46“巴顿”中型坦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传奇。
70年前的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6个军30万人跨过鸭绿江,与“联合国军”展开为期两年零九个月的激烈较量。初期,由于国防工业基础薄弱,志愿军装备水平与美军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只能依靠简陋武器和高昂士气连续发动3次战役,扭转战局。
1951年起,随着苏联武器装备的陆续到位,志愿军开始大规模换装苏式装备,其中“陆战之王”坦克的引入尤为关键。尽管受地形限制,大规模坦克对战不多,但志愿军坦克在支援步兵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小规模对抗中取得优异战绩。
志愿军装甲部队的辉煌战绩
1951年3月,志愿军装甲部队正式入朝参战。从第五次战役开始,首批入朝的坦克第一师及后续第二、第三师所属装甲团陆续投入战斗。整个战争期间,志愿军共投入3个坦克师约200辆坦克,而美军投入的坦克数量至少是志愿军的七倍。
1951年11月,为打破板门店谈判僵局,志愿军决定在前线采取军事行动。坦克第1团以8辆坦克配属64军191师3个营的兵力,反击英军防守的马良山。经过4小时激战,志愿军成功攻占马良山,歼灭英军500余人。与此同时,坦克1团还出动11辆坦克协助47军两个步兵团,成功夺取美军第1师防守的正洞西山。
1952年10月,坦克第5团配属65军194师522团,以8辆T-34坦克和4辆IS-2重型坦克,支援步兵对西场里北山和67高地的进攻。在六昼夜的战斗中,志愿军摧毁敌方地堡46个,毁伤敌坦克15辆。
由于志愿军缺乏制空权且火炮火力不足,装甲部队主要配属步兵,执行火力支援任务。在进攻时以火炮支援步兵,在防御时参与坦克伏击作战。朝鲜半岛的地形特征也决定了中美坦克直接对决的机会较少。
215号坦克的传奇之战
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一辆T-34坦克静静伫立,炮管上6颗红五角星格外醒目。这便是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创造奇迹的215号坦克。
1953年7月,在石岘洞北山某高地上,3辆M46“巴顿”中型坦克严重威胁志愿军阵地。215号T-34/85坦克奉命潜入伏击阵地,但在距离敌方阵地仅1200米处陷入炮弹坑。面对困境,车长杨阿如和战友们决定就地伪装,清除周边履带痕迹,用树枝、泥土掩盖坦克,并恢复被撞倒的植被。
第二天黄昏,3辆M46坦克进入视野,215号坦克果断开火,连续发射穿甲弹摧毁全部目标。为避免敌人反击,驾驶员陈文奎设计了佯装撤退的策略,成功迷惑对手。两天后,215号坦克再次出击,在11分钟内摧毁2辆M46坦克,配合步兵最终控制了石岘洞北山阵地。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215号坦克共击毁敌M46坦克5辆、击伤1辆,摧毁地堡26个,击毁敌迫击炮9门、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出色完成了7次配合步兵的作战任务。战后,215号坦克被授予“人民英雄车组”称号,全体乘员被记集体一等功。
结语
1951年3月至1953年7月,志愿军先后有3个坦克师(6个团)、6个坦克独立团、7个坦克自行火炮团参战,历时两年四个月,出动坦克、自行火炮98辆,共毁伤敌坦克74辆,摧毁敌碉堡846个。尽管受制于制空权缺失和地形限制,志愿军坦克部队主要发挥火炮支援作用,但215号坦克乘组等英勇事迹,展现了志愿军在装备劣势下的顽强战斗精神和战术智慧。
入朝参战
战场上的215号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