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的历史渊源及传说
猕猴桃的历史渊源及传说
猕猴桃,这个被誉为“水果之王”的神奇果实,不仅味道独特,营养丰富,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诗经》中的记载到民间传说,从古代药用价值到现代种植技术,让我们一起探寻猕猴桃的前世今生。
猕猴桃的渊源
猕猴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诗经》。唐代诗人岑参在《中庭井栏》中写道:“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这表明当时已有猕猴桃的人工栽培。唐代《本草拾遗》记载:“猕猴桃甘酸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猕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唐慎徵在《证类本草》中则描述其为:“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树,叶圆有毛,其果形似鸭鹅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
这种集凤梨、草莓、香蕉风味于一体的果实,虽然早在几千年就被发现,但真正被人类广泛认知和利用不过百余年。长期以来,它一直是猴子的“仙果”美食。
猕猴桃的传说
相传古代南方林区有一种野生果树,其果实外貌丑陋,被人们视为有毒而避之不及。有一年,人们发现野果成熟后一夜之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经过连续几年的观察,人们终于发现是猴子在夜晚前来摘食。于是有人提议尝试食用,结果发现这种野果不仅酸甜可口,而且食用后还能改善健康状况。经过讨论,人们根据其特征将其命名为“猕猴桃”,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并被收录于《中药大辞典》等权威著作中。
猕猴桃种植条件
猕猴桃的栽培对自然条件有较高要求:年平均温度11.3~16.9℃;极端最高温度不超过42.6℃,极端最低温不低于-15.8℃;≥10℃有效积温在4500~5200℃之间;生长期日均温不低于10~12℃,无大风;晚霜期绝对气温不低于-1℃;无霜期160~240天;年日照时数1300~2600小时;自然光照强度42%~45%;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pH5.5~6.8,排水良好的山地森林土,红、黄、棕、黑沙壤或壤土。在满足这些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需考虑社会、经济、交通、小气候和立地环境等因素,选择理想园地进行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