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见成效,村民年入百万
大邑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见成效,村民年入百万
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成功修复了“千年飞瀑”等自然景观,还有效增加了大熊猫及其他珍稀动物的数量,成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双赢的典范。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自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以来,成都片区以高标准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据统计,成都片区现共有野生大熊猫73只,其中大邑县境内就有26只。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如关闭小水电站、矿场等人类活动密集区域,以及进行自然和人工生态修复,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已多次拍到“大熊猫母子”同框的画面,这些珍贵的影像不仅记录了大熊猫的自然行为,还反映了当地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红外相机还监测到了黄喉貂、血雉、四川羚牛等珍稀动物,显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恢复。
“千年飞瀑”重现
“千年飞瀑”的重现是大邑片区生态保护的生动案例。上个世纪,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大邑县相继建设了春坪电站、小飞水联办三级电站、水柴溪电站等小水电站。这些水电站梯级引水发电后,导致河道水流减少,西岭雪山大飞水、小飞水瀑布等自然景观逐渐消失。
2021年,大邑县结合省市政策要求,全面关停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18座小水电站。随着水电站的拆除,消失数十年的大飞水、小飞水、水柴溪等瀑布重新出现在西岭雪山。这一变化不仅恢复了自然景观,更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据监测,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大熊猫、雪豹等保护动物频繁“出没”,相关视频、图片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的成功离不开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大邑县通过设置生态公益岗位,引导村民参与生态保护和自然教育工作。例如,西岭镇沙坪社区第一网格党支部书记任晓慧带领村民开展日常巡护、旅游垃圾清理、安全文明劝导等活动,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社区发展。
生态修复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有经济的繁荣。小飞水瀑布的重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每年创造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提供了200余个就业机会。据统计,当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到如今已实现翻倍。西岭镇还与西岭雪山景区合作,建立实体商业街“西岭偶遇”——雪山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在景区入口广场为原住居民提供48个旅游商业服务摊位,解决就业岗位120余个,增加原住居民的经营收益,全年纯收益约160余万元。
未来展望
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仍在持续深化。成都片区不断推进“智慧国家公园”建设,已建成100余个无线自动回传红外相机等监测点位,实现了监测设备的可视化管理。同时,通过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案,采用低干扰修复模式,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2万亩,碎片化栖息地逐渐串联成片。
下一步,大邑县将结合现有生态资源,加大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飞水和小飞水瀑布生态体验场景的建设,让生态价值向文旅价值得到更好的转化。同时,通过持续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为大熊猫及其同域野生动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成果。
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的实践证明,通过科学规划和社区参与,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这片曾经因人类活动而受损的土地,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