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危机下,互联网人的职场逆袭之路
35岁危机下,互联网人的职场逆袭之路
在互联网行业中,“35岁危机”一直是热议话题。许多人担心随着年龄增长,职业前景受限。然而,通过恰到好处的努力和持续学习,不少人在35岁之后实现了职场逆袭。本文探讨了如何在互联网行业中克服“35岁危机”,实现厚积薄发的职业发展路径。
“35岁危机”的现状与原因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大部分人到35岁左右就已经像一块‘人肉电池’一样被榨干了。”家在上海的李女士30岁开始在中国几家互联网公司“打转”,近一年时间已经历两次裁员。35岁的她如今正积极寻找新工作,但也害怕间隔时间越长,越消耗自己的自信。
处于失业状态的她们并非个例。方成文说身边来自外企和互联网行业的朋友就有七、八位没有工作。“前两年是只有女性,这两年男性也开始不上班。”方成文是上海人,本科毕业于美国波士顿的一所高等学府,在美国有八年工作经验, 2017年回中国工作。李女士则有11年从业经历,5年互联网行业经验,还带过3人的小团队,放在互联网行业如火如荼的2015年,她曾是被追捧的人才。
但近两年里,她们的求职经历并不顺。在经济下行时期,互联网企业裁员接踵而至,有用工需求的公司的招聘要求则变本加厉。在她们面前,横亘一条无法躲避的35岁年龄线,外加女性特有的婚育问题。她们的经历,也是第一批中国互联网打工人经历行业高速增长后,撞上经济下行周期和行业迭代的缩影。没有人能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给出确定的答案,大家似乎都在等待新工作机会的到来。
案例分享:从华为到军工企业的职场反思
近日,一名华为员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偷偷面试军工企业的经历,令许多职场人深感共鸣。该员工本以为凭借华为的大厂背景能顺利跳槽,却遭遇了对方的轻视与质疑:"华为淘汰的吧!35岁了啊!?" 这一句无疑道出了当下职场的现实,35岁这一年龄节点,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职场坎”。
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竞争激烈的IT和通信领域,35岁似乎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槛。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许多企业在招聘时,会在年龄上设定不成文的限制,反而偏向于寻求年轻且可塑性大的应聘者。这种偏见正在侵蚀着一个行业的创新活力与经验的积累。
这位华为员工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职场人纷纷围绕"35岁危机"展开讨论。有网友表示,虽说军工企业大概率不会裁员,但这种说话语调带有明显的体制内色彩。更有声音讽刺,年龄歧视是行业内一种普遍现象,而“35岁”这一标签竟然成为了华为员工的负担。
如何突破“35岁危机”?
面对这一现实,职场人该如何应对?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年龄并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丰富的经验、扎实的技能、更强的抗压能力,都是职场继续前行的重要资本。同时,利用AI技术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也不容小觑。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AI工具应运而生,如搜狐简单AI,其多功能性可以帮助用户在工作中更高效地生成创意内容或文案,保持竞争力。
学历:这个相当重要,会伴随你职场生涯。努力的提升它。稳定性:避免频繁跳槽,五年三跳。在一个行业做的久,你才能有沉淀,有深耕,踏入行业的深水区。行业:深耕某个行业。业务:做核心业务。我们这里互联网最核心就是流量。和流量相关的天花板都高。(PS:谨慎选择AI生成类方向,互联网不缺信息垃圾,只会生成更多的垃圾)学习:职位越往上,要求越全能,六边形战士。产品 市场 营销 人力 财务 技术 都的懂点。
人才难得,一个企业找一个高级总监,2年了没找到,他就是空着,也不会降低要求。好多岗位都是一岗一议。加油扒,打工人。
职场转型:寻找新的职业路径
要想提升职业价值和影响力,在公司内部往高层次岗位转型,是个超有效的办法。根据我多年在人力资源领域的观察,给大家整理了HR内部转型的四条“星光大道”✨
🌟管理线:刚毕业22岁的小萌新,从HR专员起步。到25岁左右,就能成为某领域小专家。28 - 30岁,努力一把,当个模块经理。35岁左右,说不定就能当上公司HR负责人,甚至冲击HRD或CHO的宝座啦!
🌟专业线:适合那些对HR专业爱得深沉,却对管理没啥兴趣的宝。现在最吃香的专业线,当属OD(组织发展)和TD(人才发展)。这俩方向的专业大神,年薪数十万,甚至百万都不是梦!
🌟HRBP路线:要是你愿意深入了解业务,和业务部门并肩作战,那HRBP超适合你。在事业部、部门或者产品线,都能大显身手,和业务一起飞速发展。
🌟业务线转型:不少HR小伙伴,会转身投入业务岗位怀抱,像运营管理、流程管理或者客户服务啥的。
心态调整:低谷期的自我救赎
消沉一阵后,竟发现意外过上曾羡慕的日子,拿着大厂薪水,干着国企般的工作。我这个 INFP 本就不适合勾心斗角的职场,以前绩效季给团队员工打绩效都焦虑,对绩效差的同学会难过许久。往昔和老板有信任,团队事都积极管,别人反馈问题非我团队负责也积极沟通。现在新业务策略讨论不用参与,不需要动脑子思考准备材料,不需要去想合理不合理,不需要去画饼,只需执行老板决策。和我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我也会推脱找别人,周末不再加班,平时也不会加班很晚,干完就走,甚至能 6 点下班接娃。
没想到在大厂十年,头回过上这般不操心的爽日子。当然,这美好 gap 期不会太久。作为40的互联网大厂人很清楚,这种情况要么找转岗机会,要么低调苟着,要么领大礼包,做好最坏打算。
结语:厚积薄发,职场逆袭
面对“35岁危机”,最重要的是保持信心和积极态度。通过持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调整职业规划方向,保持开放的心态,35岁之后依然可以实现职场逆袭。正如一位职场人所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咱得琢磨琢磨,怎么把接下来的路走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