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峨眉山月歌》:一首诗,一轮月,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峨眉山月歌》:一首诗,一轮月,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15385030_121797219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FHIOV60552R2BN.html
3.
http://www.xccys.moa.gov.cn/nycyh/202305/t20230518_6427885.htm
4.
https://www.stheadline.com/learning/3391662/%E8%A9%A9%E8%A9%9E%E8%B3%9E%E6%9E%90%E6%9D%8E%E7%99%BD%E5%B3%A8%E7%9C%89%E5%B1%B1%E6%9C%88%E6%AD%8C%E6%8A%8A%E6%B8%85%E7%A7%80%E5%B3%A8%E7%9C%89%E5%B1%B1%E6%9C%88%E8%AD%9C%E5%85%A5%E8%A9%A9%E7%AF%87
5.
https://www.qidian.com/ask/qqbpekgvxgtmi
6.
http://shangliutatler.com:8080/culture/catstour0717
7.
https://ch-9.net/article/ziPRteFRq6
8.
https://www.kkdrm.com/62088.html
9.
https://cn.thevalue.com/articles/china-guardian-hong-kong-fall-sales-zhang-heng-manuscript-results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首仅四句二十八字的短诗,却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当时李白正准备离开蜀地,前往更广阔的天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正是他离蜀途中所见的峨眉山月夜景。

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秋夜图。峨眉山,这座被誉为“蜀国多秀山,峨眉邈难匹”的名山,在秋夜的映衬下更显神秘与庄严。半轮明月高悬天际,与峨眉山的巍峨相映成趣,映照了自然界的宁静美好,寄托了李白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轮秋月,成为了连接现实与情感、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引领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次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将视角从山巅转向山脚的平羌江。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江面上,与江水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流动的光影画卷。月影在水中摇曳生姿,如同诗人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思绪,随着江水的流淌而绵延不绝。这一刻,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则展现了诗人离蜀的行程。他乘船从清溪出发,向着三峡进发。在月光的照耀下,他或许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江水的低语中,他或许在回味过往的点点滴滴。尽管旅途的终点已经到达,但那份深深的情谊却如同这轮明月一般,永远镌刻在他的心中。

《峨眉山月歌》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优美的意境,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诗中的“月”不仅是自然界的月亮,更是诗人思乡思亲的象征。这种情感的寄托,使得这首诗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寄托始终不变。《峨眉山月歌》这样的经典之作,提醒着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宁静,或许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与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诗词手稿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近年来在拍卖市场上屡创高价。例如,林徽因的一幅诗稿就曾拍出80万元的高价,而她的两篇珍贵手稿更是以205万元成交。这些都说明,名家手稿不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虽然目前没有关于《峨眉山月歌》手稿即将拍卖的具体信息,但可以预见,如果这件珍贵的文化遗产出现在拍卖会上,必将引起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一份艺术品,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诗人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诗意与情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