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什么说,普通人“明心见性”之后,就离成佛不远了?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35: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什么说,普通人“明心见性”之后,就离成佛不远了?

在佛教禅宗中,"明心见性"被视为修行者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正如六祖慧能的故事所揭示的那样,见性之后的修行之路才刚刚开始。本文通过慧能的传奇经历,以及多个禅宗公案,深入探讨了"明心见性"之后的修行挑战,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保任"功夫。

一夜顿悟的六祖慧能,通过顿悟成为了佛法大家。在顿悟之前他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却能在听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瞬间明白佛法的精髓。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五祖弘忍面前。当时,慧能正忙着舂米,五祖却突然走来问:"米熟了吗?"慧能答:"米早已熟,只欠筛。"五祖闻言,用拐杖敲了敲碓头,转身离去。这短短几句对话,让慧能在瞬间明白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他跪地请教,五祖便夜里传授衣钵,并教他立刻离开。

然而,顿悟的光辉背后是危险的黑暗。五祖再三叮嘱慧能,传衣钵的事情绝不可泄露。果然,消息传开后,数百弟子追赶慧能,欲夺衣钵。慧能逃到大山中,藏于猎人队中长达十余年。表面上,他是一个帮猎人挑水劈柴的普通人;实际上,他日日观照内心,不为外境所动,用"保任"功夫打磨自己的习气。

很多人以为顿悟就是终点,但慧能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冷酷的真相:见性之后,还有一场持久战。

六祖慧能用"木桶臭味"的比喻点出了见性后的挑战:"虽去大便,其臭已渗入木头。"见性让人看清了自己的本性,但多年的习气犹如木桶里的气味,无法一瞬间消除。此时,修行者必须不断"保任",清理内心的积习。

慧能曾言:

"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本来面目。"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见性的精髓:当妄念不生时,你才会发现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而见性之后,这种"灵知"必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常琐碎的劳作中,慧能锻炼出"用即了了分明"的能力,他能将每一件小事当作修行的实践。

慧能见性后,仍需十余年的保任,而后才走出猎人队,开始弘法。他的故事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见性之后,仍要历经艰难?是否所有人都需要如此漫长的修行?

一位禅师被弟子问道:"师父,明心见性的人是怎样的状态?"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随手捡起一片枯叶问:"你觉得这片叶子轻吗?"弟子说:"轻得可以被风吹走。"禅师点头:"明心见性的人,也应如这片叶子,被因缘推动而不执着。"可见,见性不是结束,而是让自己彻底化为"无我",随缘自在。

这种状态又是如何达到的?慧能隐居的十年,以及那些在漫长保任中坚持不懈的禅者,或许能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而最重要的悬念是:见性后的修行是否只属于少数人?或者,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顿悟与渐修"?

慧能的故事让人对"见性"充满了期待,但当你跨过那道"顿悟"的门槛后,会发现,这仅仅是修行的开始。

有人问慧能:"师父,见性后,我为何反而感到困惑

?妄念依旧翻滚,甚至更甚以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慧能答:"你未曾习惯空性之境,反而执着于见性之相,就像初见明镜的人,不敢直视自己的影像。"

这话击中了很多人的痛点。见性后,修行者常常会陷入一种新的执念:执着于自己的觉悟,以为自己已不同于常人。正如一位僧人曾描述自己的困境:"见性后,我一度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不动如山的境界,直到有一天,我因为一场小争执愤怒不已,才发现自己的习气根深蒂固。"

顿悟像一道耀眼的闪电,瞬间照亮内心的黑暗,但黑暗留下的痕迹却不会因为这束光而立刻消失。慧能用一个故事揭示了保任的难度。

有一次,一名弟子问他:"师父,见性后我需要修行多久?"

慧能笑着说:

"如牧牛。"弟子不解,慧能解释道:"牧牛人若不时刻牵引牛,它便会随意乱跑,践踏庄稼。见性之后,习气就如这头牛,稍不留意,它就会将你的觉悟践踏得一片狼藉。"

但要如何"牧牛"?这是修行的关键。慧能建议:

"一切用心之时,觉察于心。一念妄生,即刻觉知,如放牛于草原,令其悠然,而非勒其脖颈。"

这种"不执不放"的微妙平衡,正是保任的艺术。

顿悟不仅让人看清真相,也让人意识到现实的深渊。一个经典的禅宗公案讲述了一位僧人见性后,却陷入更深的矛盾。

这位僧人在悟道后自信满满,以为已断生死,便回到俗世考验自己。一天,他在街头遇见昔日的仇人,那个仇人出言不逊,僧人瞬间怒火中烧。他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觉悟在愤怒面前竟是如此脆弱。

他回到师父面前,痛哭流涕:"师父,我失败了!原来我的觉悟不过是幻影。"师父没有安慰他,而是笑着说:"你的愤怒是真实的,但你对愤怒的觉察更真实。你失败的不是觉悟,而是你执着于觉悟。"

顿悟后的挑战让人意识到,修行的道路似乎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长路。但是否所有人都必须经历这种渐修?有少数人,是否能凭借顿悟一步登天?也许接下来这位高僧闻经顿悟的故事,会告诉我们,我们到底是适合还是顿悟。

禅宗里有传闻,一位高僧听闻《金刚经》后,当即放下手中的锄头,说了一句:"原来如此!"便直接走向山林,从此再不受尘世纷扰。有人说,这是"顿悟即成佛"的例子;也有人怀疑,这只是天赋异禀者的传奇。

慧能对此并未正面回应,但他留下了一句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