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使用误区,你中了几条?
胰岛素使用误区,你中了几条?
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药物,但其使用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往往容易被忽视。据统计,约有70%的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这些错误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是否也陷入了这些常见的胰岛素使用误区。
误区一:胰岛素会成瘾
很多人担心使用胰岛素会“上瘾”,一旦开始使用就无法停药。这种担忧其实没有必要。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就能分泌的物质,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胰岛素是替代疗法,而不是成瘾。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
误区二:注射部位可以随意选择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选择很有讲究。不同部位的吸收速度不同,从快到慢依次是腹部、上臂、大腿和臀部。例如,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以在任何部位注射,而短效胰岛素则首选腹部。如果注射部位选择不当,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误区三:长期注射同一位置
有些患者为了方便,长期在同一个位置注射胰岛素。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形成硬结。数据显示,98%的皮下脂肪增生患者未进行正确轮换注射。正确的做法是定期轮换注射部位,比如将腹部分为四个区域,每周使用一个区域,并按顺时针方向轮换。
误区四:从来不调整胰岛素剂量
胰岛素剂量需要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定期调整。例如,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应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的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第二天早餐前的剂量。每3-5天调整一次,每次调整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误区五:注射前没有混匀胰岛素
中效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在使用前需要充分混匀。正确的混匀方法是在室温下将胰岛素笔芯水平滚动10次并持续5秒,接着颠倒10次并持续10秒。如果混匀不充分,会导致胰岛素浓度不稳定,影响血糖控制。
误区六:忽视对注射部位的检查与消毒
注射前应仔细检查注射部位,避免在有脂肪增生、炎症、水肿、溃疡或感染的地方注射。皮肤消毒应使用75%的酒精,待酒精挥发后再注射。切记不可用碘酒消毒,因为碘会与胰岛素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误区七: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
一次性针头只能使用一次,重复使用会导致针尖变钝,增加疼痛感,还可能引起皮肤硬结和感染。研究显示,重复使用的针头容易产生肉眼不易察觉的缺口和倒钩,不仅增加注射时的痛感,还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效果。
误区八:注射前不注意排气,注射完毕后立刻拔针
注射前需要充分排气,否则会影响注射剂量的准确性。排气步骤是:将剂量调节旋钮拨至2单位,针尖向上直立,手指轻弹笔芯架数次,直至一滴胰岛素从针头溢出。注射完毕后,需要在皮肤上停留10秒再拔针,以确保药物充分吸收。
误区九:胰岛素保存不当
胰岛素对温度敏感,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储存在2-8℃的环境中,避免冷冻和阳光直射。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在室温下保存,但应在28天内使用。如果室温超过30℃,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应当贮存在冰箱中。注射前,应当使其回暖。
误区十:注射完,针头未取下即保存
有些患者为了方便,注射后不取下针头。这样做非常危险,因为胰岛素遇冷会收缩,空气会通过针头进入笔芯,改变胰岛素的浓度。此外,如果在较高温度下,胰岛素会膨胀溢出,影响剂量的准确性。
正确使用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关键。希望以上这些误区和正确使用方法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你对胰岛素使用有任何疑问,一定要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不要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