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辅导:防患于未然
青少年心理辅导:防患于未然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化。著名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指出,心理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学会情绪管理和提高社交技能,从而减少犯罪倾向。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根源
要理解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根源。郭利方指出,青少年犯罪并非无缘无故,其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哥儿们义气”的消极盲从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原因。一些青少年为了所谓的“兄弟情谊”,不惜参与违法活动。去年4月,福建省上杭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未成年人陈某寻衅滋事案中,陈某就供述自己是出于“哥儿们义气”而参与打架斗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狭隘、逆反心理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一方面对子女娇生惯养,另一方面又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这种矛盾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有些青少年在遇到挫折时,会采取极端行为,如伤害他人或自残。据小红书上的一位用户分享,她的孩子就曾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出现自残行为。
自卑、孤独心理同样不容忽视。一些青少年因为学习成绩差或社交能力不足,感到自己不如他人,于是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和聊天便趁虚而入,占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旦他们缺钱上网,就可能引发财产犯罪。还有的青少年与人发生矛盾,便盲目模仿网络游戏中的打斗手段残害他人身体,导致青少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甚至杀人案的发生。
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些青少年热衷于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在部分青少年身上出现了利己欲、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他们的各种需求往往超出正常需求的范畴,与社会需求处于对立状态,在这种对立冲突中,他们就铤而走险选择了犯罪。
此外,好奇心理、性心理的扭曲与道德、守法观念的不健全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在生理上得到迅速发展,身体发育快、易兴奋、较冲动,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就使得他们缺乏从心理上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常常表现为过剩的精力有时使用不当,甚至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易进行暴力性和冲动型的违法犯罪活动。有些青少年性机能发育成熟,但是缺乏性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在社会“黄毒”的影响下,就可能去追求异性刺激,从而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郭利方的心理教育方法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郭利方提出了一系列心理教育方法,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克制性冲动的7个方法
郭利方指出,性冲动是青春期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一些越轨行为。她提出了7个帮助青少年克制性冲动的方法:
正确认识:性冲动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我们必须加以控制,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要受到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制约。人的性行为也必须要受理性的控制。
树立坚定信念:用道德修养和顽强意志来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自觉拒绝性诱惑。坚定的信念,不做性冲动的奴隶。
异性交往要正常:不要过多地进行“一对一”的异性交往,男女同学之间公开的自然的正常交往,可以消除或降低两性之间的神秘感,淡化性冲动。
让课余生活丰富起来: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多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这不仅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性情,同时也就减少了性冲动的出现频率和强度。
增强运动:从生理学上说,运动是减少性冲动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为,运动可以避免性腺的过度活动,避免血液积于性器官而引起性冲动。从心理学上说,运动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冲淡人的性意念,从而减少性冲动。
掌握与异性交往的技巧:比如不要给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遇到容易诱发性冲动的情境及早离开,夏天的着装避免太露太透,等等。
树立远大的理想:一个胸中怀有了远大理想的人,自然就会引导自己的精力朝向远大的目标,发愤进取。这是控制性冲动的关键因素。
自卑心理的疏导
针对青少年常见的自卑心理,郭利方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疏导方法:
多读好书,增强自我完善性格的方向性。就书的内容而言,有好坏之分。我们要求青少年学生多读好书,不能看低级趣味的、封建的、反动的书刊。书中有许多人物可以作为做人的镜子,给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榜样和范例,使他们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多读好书有利于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的基础上,完善自己良好的性格。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塑造良好性格
郭利方强调,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在性格上往往存在着许多缺陷。她认为,我们必须引导青少年学会如何自我完善自己的性格。性格的自我完善,一方面是要肯定并发扬青少年自身性格中良好的一面,另一方面是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并主动而及时地克服自己性格的缺点和弱点。我们必须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
心理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应用
心理教育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教育部推出的“五项管理”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制度通过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在作业管理方面,要求学校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避免过重学业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睡眠管理则强调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大脑发育和身体健康。手机管理要求学校制定使用规则,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防止沉迷网络。读物管理旨在规范校园阅读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阅读材料。体质管理则强调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有效提升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效果。首先,通过加强法治教育,提高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薛城区司法局联合教体局、团区委等单位开展“法润校园·护航少年”送法进校园活动46次,为学生送上生动法治课,以实际案例解说法律知识,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形成守法良好习惯。
其次,“五项管理”制度完善了家校社协同机制,形成了预防犯罪的合力。薛城区司法局为全区87所中小学配备法治副校长,开设法治校本课程,将法治学习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规划。同时,通过开展“送法进校园”暨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加强防范校园欺凌、性侵害、毒品、电信诈骗等方面的法治教育,为广大青少年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再者,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了不良行为的发生。学校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和早期干预,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异常问题。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的不良倾向,防止其演变为违法犯罪行为。
最后,“五项管理”制度建立了早期干预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通过定期开展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有效预防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家长和教育者的角色
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青少年成长的陪伴者,更是心理健康的引导者。
郭利方强调,家长应该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当孩子表现出自卑、焦虑等情绪时,家长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批评或忽视。同时,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展示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教育者则需要在校园内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可能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此外,家长和教育者都应该重视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帮助青少年学会如何应对压力,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结语:共同的责任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通过加强心理教育,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人格,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这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标,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