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水浴:6月龄以下宝宝发热的安全降温法
温水浴:6月龄以下宝宝发热的安全降温法
当宝宝发热时,家长常常面临两难选择:使用退热药可能带来副作用,不使用又担心宝宝高烧不退。其实,除了药物降温,还有一种简单有效且安全的物理降温方法——温水浴。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温水浴为宝宝降温,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案例
流感季节,好多宝宝都有发热的症状,家长又心疼又疑惑:
“宝宝还不到6个月,能吃退热药吗?”
“给宝宝用退热药才过了一个多小时,一直没降下来,还能再用退热药吗?”
“宝宝是过敏体质,以前曾经在使用退热药后出现过过敏的情况,现在又发热了,该怎么办呢?”
分析
6月龄以内的宝宝,不适合服用退热药。这是因为年龄不足6个月的宝宝肝、肾等重要器官发育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地代谢、排泄药物成分,故而不提倡使用退热药。
而在宝宝服用退热药后的4~6小时内,即使宝宝的体温没有下降或退而复升,也不宜再重复使用退热药。切记退热药使用的时间间隔应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要求,否则可能引发过敏、器官功能损伤。
有些宝宝属于过敏体质,对许多药物都存在过敏现象,这种情况一般以抗菌药物最为常见,不过退热药同样也可能诱发皮疹等过敏症状,还可以引发胃肠道反应。
温水浴
当宝宝的体温超过38.5℃时,就应当马上实施退热处理了,特别是对那些曾经因为发热抽搐过的宝宝,体温超过38℃就应当积极退热。大多数情况下,家长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退热药,但对于上述宝宝而言,掌握除了口服、肌注、静脉使用退热药之外的退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有许多方法能帮助宝宝降温呢,比如外用退热贴、肛门退热栓,还有最为常用、最为安全的物理降温方法——温水浴。
温水浴的部位以宝宝的头部、腋下、腹股沟、肘窝、腘窝、手心、脚心等处为宜,擦拭这些部位能促进血液流动、改善末梢循环,有利于散热,促进体温下降。
温水浴的不宜区域包括前胸、腹部和颈后,这些部位有心脏、胃肠等重要器官,且非常敏感,一旦给予不适宜的温度刺激,可能会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或腹泻等不良反应。
给宝宝进行温水浴时,要控制好水温,以3235℃为宜,不能过热或过冷。方法为:用蘸满温水的毛巾擦拭上述适宜部位,特别是四肢末端、手心、脚心,直至微微发红,必要时可反复擦拭,退热效果更佳。如果给宝宝进行全身温水浴,应注意避风,室温宜控制在2527℃,时间宜掌握在10分钟左右,温水浴结束后及时为宝宝擦干身体。
给宝宝实施温水浴时,要注意观察宝宝的面色是否红润、表情是否安静、精神状态好坏,以及呼吸是否均匀。一旦出现异样,应立即停止温水浴,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需要提醒的是,对宝宝而言,不宜使用酒精擦浴和冰敷。酒精和酒蒸发很快,降温功能确实很强,可对于宝宝而言,它们不仅会引发因体温骤降而导致的寒战、肌肤冰凉、虚脱、末梢循环变差,还可能会刺激娇嫩的皮肤,造成红肿、刺痛,甚至皮疹。至于冰敷,包括冰帽、冰毯,仅限于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抢救、治疗“超高热”宝宝或存在颅内疾患的宝宝。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