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题西林壁》:庐山背后的哲理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02:4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题西林壁》:庐山背后的哲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公元1084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黄州,后又调任汝州。在赴汝州途中,他游览了庐山,写下了这首富含哲理的诗篇。

庐山,这座被誉为“匡庐奇秀甲天下”的文化名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从司马迁到陶渊明,从李白到白居易,无数诗人在此留下了珍贵的诗篇。庐山的自然美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苏轼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苏轼在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不仅是对庐山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体现。庐山的雄奇险秀,处处有差异,季季景不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游人眼中有一千个庐山。为什么呢?显然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个道理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东坡先生身处庐山之中,四周层峦叠嶂,已辨别不出此刻究竟身处何处。四周的山峦变幻莫测,从各个方向呈现不同的景色。置身于造物者那无尽的艺术构思中,波澜壮阔,气韵迭起。而人, 就如这山一样,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古人是以心看人,而心则长在自己的肚子里,往往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而难认识到自己的短处,这正是问题导向的源头。每一个人,只有站在新的高度来观世界、看自身,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自己。

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对现代人仍有重要启示。它告诉我们,由于所处地位和角度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局限性。要全面了解事物真相,必须超越狭小视野,摆脱主观偏见,以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

苏轼的另一首诗《庐山烟雨浙江潮》也体现了类似的哲思:“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首诗写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过见过,便觉得心中有千万种的遗憾,没办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过看过,也就觉得没什么新奇。没见过以前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设法地去追求和实现,一旦亲眼所见,身临其境,得到和拥有了之后,反倒觉得很平常。这首诗颇富禅意,全诗展示出人生追求真理的三个历程。

苏轼的庐山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洞察。他以庐山为载体,展现了个体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应有的态度:既要深入其中,又要保持超然的视角,方能洞悉事物的真相。这种哲学思考,穿越千年,至今仍启迪着我们的心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