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城墙:千年沧桑与现代新生
襄阳古城墙:千年沧桑与现代新生
“铁打的襄阳”——这句流传千年的赞誉,道出了襄阳古城墙在中国历史上的显赫地位。这座始建于西汉、现存为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城墙,不仅是襄阳市的文化地标,更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2001年,襄阳城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千年沧桑:古城墙的历史沿革
襄阳古城墙的建造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虽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城墙砖上留下的“邓城”“太平兴国”“岳”“光绪”等字样,见证了它历经多个朝代的沧桑岁月。城墙整体呈正方形,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10米左右,用土层层夯筑,外砌大块青砖。城北以汉水为天然护城河,东、南、西三面则开凿有宽130至250米、深2至3米的城濠,形成独特的城防体系。
城墙上分布着六座城门,各具特色: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小北门曰“临汉”,大北门曰“拱宸”,东长门曰“震华”。每座城门外均设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更有子城,子城外则配置吊桥(后改石桥)。这种多重防御体系,使得襄阳古城墙在历史上享有“铁打的襄阳”之美誉。
现代困境:商业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博弈
然而,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墙,在现代化进程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城市的发展,古城墙周边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这在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了难题。
2023年,襄阳市接待游客首次突破一亿人次,古城作为4A级景区,贡献度位居第一。游客的激增,使得古城墙周边的商业开发如火如荼。然而,商业利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据报道,仲宣楼一侧约200米长的城墙上,被餐饮商户私自挖掘了12个洞口,其中7个洞口安装了抽油烟机,两个洞口用于排污。尽管执法人员曾到场调查并教育商户,但效果并不理想。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面对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重压力,襄阳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在传承历史与推动发展中找到平衡点。
2018年起,襄阳市启动了古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和三年提升计划,累计投入1.2亿元,按照“四原”原则(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原做法)对临汉门东侧、大北门至长门段等6处城墙进行修缮。同时,为实时监测城墙安全状况,还在城墙上增设了500多个自动监测点,对裂缝、位移等数据进行全天候监控。
为了优化古城空间布局,襄阳市实施了人口疏解政策。据统计,古城内人口密度高达2.67万人/平方公里,远超绍兴、苏州、泉州等古城。为此,襄阳市采取了多项措施:铁佛寺社区274户居民完成搬迁,32家行政事业单位搬迁腾退,襄阳四中、襄阳四中国际部和第三十三中学整体外迁,市中心医院部分功能搬至东津。通过这些举措,古城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文旅开发方面,襄阳市改变了以往零敲碎打的开发模式,转而进行整体规划。以昭明台—县学宫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片区,以谯楼—襄王府为主体建设休闲演艺片区,依托西护城河西岸凸显战争文化,以长门遗址公园为基础打造城防军事文化展示区。同时,大力发展文创体验等新业态,提升游客体验感和参与感。
展望未来:千年古城的新使命
当前,襄阳古城正全力创建国家级5A景区。原雅斯超市将被改造为以宋元之战为主题的襄阳版“长安十二时辰”,原川惠酒店将改造成轻奢休闲度假酒店,单氏故居将被改造为特色民宿,杨家花园将变身青年公寓,原水文中专将改造成开放式文旅休闲街区。
从“铁打的襄阳”到“智慧的襄阳”,这座承载着2800多年历史的古城,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古城墙不仅是襄阳的历史见证,更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