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靠山集:京津冀地区延续数百年的农村集市
平谷靠山集:京津冀地区延续数百年的农村集市
去年初,我受邀去体验了平谷的靠山集。就是京津冀地区农民群众自明朝到今天一直延续下来的大型集市。在南方地区称之为“赶场”或“赶墟”,作为历史悠久的地方风俗,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氏族社会。
从历史文献到考古发掘,梳理出赶集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人们在特定地点和时间聚集进行交易。
中国农民的赶集传统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深植于农村文化中的民间习俗。赶集起源于古代华夏民族的农耕文化和祭祀活动,最初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如《易经》中记载的“日中为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赶集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贸易形式,成为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朝初年,陆贾和陈平通过官府规定,设立定期的集市,并由公证人评议价格,形成了原始贸易市场。这种定期的集市被称为“赶集”,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到了明清时期,赶集的习俗已经非常普遍,集市成为农村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现代超市和网络购物逐渐普及,但赶集依然在许多地区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赶集不仅是农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成为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
我们俗称的赶大集,在今天主打的就是一个什么都有,什么都能买得到。因为农村是自然分散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条件限制,决定了不可能四里八乡的中心地带搞个仓储超市,虽然现在快递方便了,也无法替代赶集的习俗,和热闹的气氛,我们祖先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赶大集这种商业模式,是完全具备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
中国农民从古至今的赶集,就应该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精神与物质并存的宝贵遗产。过大年赶大集,就是中华文明在民间的具体的体现。
真正过日子的基层老百姓,有自己的实际需求,不做作。中国的农民依然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基本盘,即使今天,比起大量城市化人群,敦厚、善良也是保持最多的。
新华书店都来赶集,也是文化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