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奈曼旗好媳妇的日常
陈丽娟:奈曼旗好媳妇的日常
在内蒙古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的乌龙台村,提起陈丽娟,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上一句“真是个好媳妇儿”!而陈丽娟也因这一口碑获得自治区民政厅评选的“敬老孝星”。
一蒙一汉的幸福家庭
陈丽娟是出生于固日班花苏木永兴嘎查的一个蒙古族姑娘。2002年,经村里人介绍,嫁给了本乡邻村乌龙台村的孙万辉,一蒙一汉两个不同民族的年轻人结合到了一起。婚后,夫妻二人和公公、婆婆、两个大爷公公共同生活。
在婚后的20多年里,夫妻二人靠种地和养羊生活,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也将蒙汉民族的生活习俗在这个小家里得以充分交融。
勤劳孝顺的好媳妇
驱车42公里来到陈丽娟的家中,干净整洁的院落,让人眼前一亮。远远看到陈丽娟梳着马尾辫,两个脸颊红彤彤的,站在门口笑着迎接我们:“快进屋,快进屋来。”今年43岁的陈丽娟朴实而腼腆,跟随她的脚步走进屋里,屋内家具陈设摆放有序,炕头上被褥叠放得整整齐齐。
“丽娟娘家的家风特别好,亲家公亲家婆一家人和睦美满。”陈丽娟的婆婆朱英称赞道。陈丽娟质朴、温和、孝顺的优秀品质来源于良好的家风。从小,陈丽娟就生活在一个和睦有爱、互相尊重的家庭环境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句话是陈丽娟娘家的真实写照。陈丽娟的两个弟弟一直在外务工,父母生病后,又因陈丽娟婆婆生病需要人照顾,不能时常回家,两个弟弟就辞掉了离家远、薪资高的工作,在家附近务工,顺便照顾父母。“几十年里,我爸妈和谐的相处方式让我和两个弟弟都记在心里。”陈丽娟说。
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公公婆婆和大爷年岁已高不能做重活,婆婆患有心脏病、哮喘病、高血压,需要人照顾,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陈丽娟夫妇身上。
丈夫孙万辉负责上山种地,而家里的一切都由陈丽娟操持,不论做饭、喂牛这些日常家务,还是每晚帮婆婆铺好床褥,半夜扶婆婆上厕所、帮婆婆洗澡、剪指甲之类的繁琐小事,陈丽娟都像亲女儿一样精心做着。
早上,陈丽娟做好一家人的早饭后,就急急忙忙地收拾院落、备好羊吃的草料,做好屋里卫生。吃完早饭便出去和丈夫下地干农活,中午回来着手准备全家人的午饭、收拾羊圈、喂羊。因为丈夫不识字,辅导孩子家庭作业和照顾孩子的担子也落在了陈丽娟身上。
“我从小吃素不吃荤,儿媳妇每次都把我的饭菜单做出来。一家人吃着两样饭,连厨具都是单独的,灶台往东是我的厨具,往西都是家里人的。”陈丽娟的婆婆朱英说道,“有时候,儿媳妇都准备炒菜了,但我告诉她想吃饺子,她二话不说,很快就给我包出来了,一点怨言都没有。”
和美的家庭氛围
和美家风涵养和谐家庭
公公婆婆和谐的相处方式和孝顺的优良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陈丽娟夫妻俩,他们也很好的继承了良好家风,家里的氛围始终是温馨和睦的。“结婚来到这个家20多年了,就没见公婆吵过架、红过脸,公婆十分孝顺,一直把大爷照顾的很好。”陈丽娟说。
刚嫁过来时,家里有两个大爷公公一同居住,年长的大爷公公患有疾病一直躺在床上,婆婆无微不至的照顾。后来,大爷公公生病住院,也是婆婆守在床边照顾,直到为其送终。婆婆做的一切,陈丽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为了能够更好的沟通,陈丽娟主动和婆婆学习汉语,也教婆婆讲简单的蒙古语,两人互相学习,感情更好了。他们互相尊重,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性,起初的言语不通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反而成为了感情融合的“催化剂”。
邻居夸赞说:“婆婆宽容,儿媳懂事,这家日子才能过的红火呢。”
陈丽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婆家人也给予了她最大的包容,从不会抱怨、责怪她,而是用温和的语气告诉她,下次试着那样做会更好。
言传身教传承良好家风
在老人心里,陈丽娟是“世上难得的好媳妇、好儿媳”,而在孩子们的眼里,陈丽娟则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陈丽娟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仅有着小学学历的她却十分清楚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孩子面前用自身行动感染着他们。
“两个孙女都很孝顺,每次去超市先想着给我们买东西。”朱英高兴地说,每次只要身体难受,儿媳妇就劝说孩子,让他们安静,然后孙女儿们就去其他屋,乖乖的不出一点动静。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陈丽娟用事实和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2016年,陈丽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颁发的“敬老孝星”荣誉。此后,还先后获得“好儿媳”和市、旗、苏木三级“最美家庭”等荣誉。一沓厚厚的荣誉证书见证了陈丽娟小家庭的幸福生活。问起以后的打算,陈丽娟说,想和丈夫一起孝顺好父母、公婆,教育好两个孩子,把自家十几只羊养得肥肥的,过踏实幸福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