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达芬奇睡眠法”真面目:碎片化睡眠坑惨职场人
揭秘“达芬奇睡眠法”真面目:碎片化睡眠坑惨职场人
最近,一种被称为“达芬奇睡眠法”的碎片化睡眠模式在社交平台上风靡一时。这种睡眠方法宣称通过缩短睡眠时间、增加睡眠次数来提高工作效率,吸引了不少职场人士和学生群体的追捧。然而,这种看似“高效”的睡眠方式,真的科学吗?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达芬奇睡眠法”的真面目。
什么是“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睡眠法”源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种特殊睡眠模式。据传,达·芬奇采用一种极端的多相睡眠模式:即每工作4小时后小睡20-30分钟,以此循环往复。这种睡眠方式在24小时内可以有多次较短的睡眠周期,因此被称为“多相睡眠模式”。
碎片化睡眠的科学解释
“碎片化睡眠”,顾名思义,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晚上睡觉途中中断或醒来好多次。与只持续几秒的短暂“微唤醒”不同,“碎片化睡眠”的特点是自己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醒了”,且醒来后都要再次费劲地入睡。
从睡眠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睡眠模式存在严重问题。正常的睡眠周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其中,非快速眼动睡眠的N3阶段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对于细胞修复以及学习、记忆尤为重要。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至少需要90分钟,而碎片化睡眠往往无法完成完整的睡眠周期,因此不能进入N3阶段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这样就无法有效完成身体恢复、情绪调节等,大脑也无法及时记忆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碎片化睡眠的危害
研究表明,碎片化睡眠的危害不容小觑,其严重性等同于熬夜。它容易导致代谢综合征,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包括糖代谢的异常,进而可能引发高血糖或高血脂等问题。同时,碎片化睡眠还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巨大压力,长期熬夜或碎片化睡眠更是增加了罹患老年痴呆等老年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因素。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明泉指出,碎片化睡眠中不能进入深睡眠期,而是处于思睡期和浅睡期,因此此时一直醒来确实不够达到解除疲劳的目的,不利于大脑清理垃圾,也会对身体代谢造成影响。这也是为何长期“碎片化睡眠”的人群容易在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进一步诱发代谢、认知、心血管和免疫等系统毛病的原因。
专家观点:不适合大众推广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晓文表示,网传的“达芬奇睡眠法”等多相睡眠模式并不科学。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性对照研究显示多相睡眠模式是长期有效且健康的作息模式。相反,国际睡眠学术界的科学共识以及近期多项研究表明,多相睡眠模式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杨晓文指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确实会采用碎片化睡眠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包括一些名人。但这种方法不可持续,长此以往会造成慢性睡眠剥夺,危害身体健康。有些人天生所需的睡眠时间比普通人少,这是因为其携带“短睡眠基因”,但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只占总人口的1%,因此不能把他们的短睡眠法推广给大众。
健康睡眠模式建议
那么,什么样的睡眠模式才是健康的呢?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建议:
- 小学生(6—12岁)建议每天睡眠约10小时
- 初中生(13—15岁)建议每天睡眠约9小时
- 高中生(16—18岁)建议每天睡眠约8小时
- 成年人(18岁及以上)建议每天睡眠7—8小时
专家建议,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规律作息、舒适的睡眠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各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都至关重要。
此外,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部臨床副教授Scott Kutscher提供了維持規律睡眠的方法:
- 設定鬧鐘提醒睡覺時間
- 每天在睡前做相同的事情,打造一套例行睡前放鬆程序
- 避免過多攝取咖啡因
- 避免睡前吃重口味的食物
- 限制睡前使用電子產品
- 減少噪音
- 讓臥室保持黑暗、安靜和涼爽
特别提醒:对青少年的危害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碎片化睡眠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研究显示,如果青少年采用多相睡眠模式,可能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下降甚至停止,严重影响身体发育和健康。
结语
虽然“达芬奇睡眠法”听起来很诱人,似乎能让我们拥有更多清醒时间来工作学习,但这种睡眠模式并不适合大多数人。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和长期发展,还是乖乖保证足够的优质睡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