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情绪差?中医专家教你正确养脾
脾虚情绪差?中医专家教你正确养脾
在中医理论中,脾不仅是一个消化器官,更与人的情绪和意念密切相关。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脾的功能及其与情绪的关系,并提供实用的养脾建议。
很多人一听到自己身体比较虚,就开始大补特补,各种鱼虾肉蛋奶、高蛋白,甚至是阿胶、人参等名贵的补品都用上,但其实,对身体来说高贵的不一定就是补,补不一定就有效,还可能给脾胃造成更严重的负担。补过头了,不是出现胀气,满脸油腻痘痘,整个人倦怠拖延,思考混沌,小腹突出,湿重,下半身肥胖,脚肿,脚气,便溏,或是两眼袋下垂,整一个人慵懒乏力。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五味(饮食)化生的本源。是主人体消化器官,又是很重要的后天之本,那么脾胃与我们的性格又有何关系呢?
脾胃功能与哪些情绪有关?
依据中医五脏藏神的概念,“脾藏意”。意,指意念,是一种思维活动(《灵枢·本神篇》):“心有所忆,谓之意”。脾的情绪和意念的预期有关,担忧未来是否能按自己期望发生。过度担心,抗拒所做的事,厌恶,妄想行为,自私,冷漠,不信任,或怀疑,失望,贪婪,吝啬,对匮乏的恐惧。这些都是脾意对人的影响。
脾胃为后天之本,为人身体气血生化之源,在人体中焦脾升胃降主气机的条畅,“脾主思,思伤脾”。所以脾胃功能失常带来的就是人体气机阻滞,也会带来情绪上的多思多虑,头脑不清,严重的还会抑郁。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食物吃多了,肠胃一样会受到伤害。
因为人们吃进去的饮食都是由脾胃来消化而变成精微物质的,当食物吃多了,使中焦气机痞塞,升降失司,就会导致消化道疾病。因此,《黄帝内经》提倡“食饮有节”,意思就是就是吃东西要有所节制。
养脾,坚持六个少
吃的很好不一定能更健康,反而有可能给脾胃造成额外的负担。养好脾胃,记住少吃,会吃。
如果超过了正常量。食物不易消化,反胃,胃酸,越补越虚,有的还会上火,长痘痘。皮肤越来越油腻。脾胃虚弱,本就阳气不足,食物运化不过来,长就成了痰湿,就会胃胀气、胃酸等。
一少,少吃生冷油腻辛辣
避免吃得过饱,以减轻脾胃负担,尤其要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过于急躁的进食,通过嚼食慢慢,减轻脾胃的工作负担,有助于更好的转化为气血。
二少,晚上少吃
晚上是人体休息的时候,脾胃也需要得到休息,因此晚餐要控制食量,避免过饱,以减轻脾胃负担,保持三餐定时,不吃零食。两餐之间保持一定的饥饿感,有助于调整脾胃功能。
三少,少进补
对于脾胃虚弱的人,要避免过度滋补,不宜食用过于肥甘厚腻的食物,少吃滋补的肉类。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刚开始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温补的食物,如小米、淮山药等,既能简单滋补,又有助于养护胃部。
四少,少久坐
黄帝内经说久坐者缺乏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登山、打太极拳、八段锦等,坚持锻炼对脾胃有益。
五少,少喝水
改变每天八杯水的习惯。脾胃虚弱的时候,喝水过多不仅增加脾胃负担,一定要喝温热的水,不可不饮,饮必热饮,饮必小口,
六少,少寒凉
注意保暖,避免寒凝血瘀,头颈腹背脚是重点。冬天要戴好帽子、围巾,护住脚踝,穿棉鞋。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主肌肉。身体的一切营养和气机的条畅都与脾脱离不了关系。所以脾在身体里非常重要,主宰的情志,也与思考意念相通。总之,合理的饮食和情绪的舒展才是脾胃健康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