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传承爱国精神 共话民族复兴——纪念丘逢甲诞辰160周年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53:1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传承爱国精神 共话民族复兴——纪念丘逢甲诞辰160周年

丘逢甲是近代著名的抗日志士、爱国诗人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六岁能诗到十四岁获全台第一,从反对割让台湾到创办新式学堂,丘逢甲始终奔走在保家卫国、推广新式教育的道路上。2024年12月27日至29日,"传承爱国精神·共话民族复兴"——纪念丘逢甲诞辰160周年系列活动在广东蕉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台胞台属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嘉宾齐聚一堂,共同缅怀我国近代著名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先生,传承和弘扬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丘林强 摄


丘逢甲故居。汪敬淼 摄

一生为国为民的爱国志士

丘逢甲(1864—1912),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字仙根,号蛰仙、仲瘀,诗文别署“南武山人”“海东遗民”,又名仓海。他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十四岁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福建巡抚丁日昌赠“东宁才子”印,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六岁中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1889年因见清廷昏愦、百政紊乱,辞官回台,兴教育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以“守土抗倭”号召乡里,动员台湾青壮年投身抗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三次刺血上书,反对割让台湾,倡建义军,率领台民抗倭保台,在新竹一带与日军浴血奋战二十余昼夜,弹尽援绝兵败,离台内渡,定居祖籍镇平。

致力于教育救国的先行者

丘逢甲致力于兴办新学,培植人才,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讲授新学。倡建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倡办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后改为镇平县立中学堂)、创办“创兆学堂”等。他提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

爱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在纪念活动中,嘉宾们围绕丘逢甲的思想、文学成就、教育理念以及其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作为丘逢甲的嫡孙,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表示,丘逢甲先生“一生热爱乡土,进而升华为炽热的爱国情感,他一心只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本,要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

丘逢甲故居的保护与利用

丘逢甲故居,又名培远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这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建筑,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55间。故居内陈列有珍贵文物、照片、手稿、文献,向人们展示民族英雄、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的一生。

蕉岭县多次对丘逢甲故居进行修葺,并编制了《丘逢甲故居保护规划》。未来,将建设丘逢甲故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与故居联成一体,展示丘逢甲生平事迹、爱国主义精神,并联动周边客家围龙屋与客家文化展示区,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展示序列与保护规划。

丘逢甲生平大事年表

  • 同治三年(1864年):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乡。
  • 同治五年(1866年):开始认字,随学童背诵《三字经》《千家诗》等浅显儿童读物。
  • 光绪三年(1877年):虚报十六岁,赴台南参加台湾府童子试,受福建巡抚兼学政丁日昌赏识,获全台第一名,并获赠“东宁才子”印章一枚,由此闻名全台。
  • 光绪九年(1883年):三日作成《台湾竹枝词》百首,闻名全台湾。
  • 光绪十四年(1888年):赴福州应乡试,中举人。
  • 光绪十五年(1889年):赴北京参加殿试,中进士,结识黄遵宪、温仲和等人。
  •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投笔从戎,出任台湾布政使,创办义勇军。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割让台湾,率义勇军拼死抵抗,因寡不敌众被迫离开台湾,回到祖籍地梅州蕉岭。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梅州蕉岭淡定村居所落成,命名书房为“念台精舍”。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潮州韩山书院出任主讲,开始教育改革。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岭东同文学堂在汕头正式开学,推广新式教育。
  •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
  • 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当选为副议长。
  •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出任广东军政府教育司长(部长)。
  • 民国元年(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蕉岭淡定村。

蕉岭的丘逢甲人文景观

在梅州蕉岭,有不少关于丘逢甲的华表、桥梁、陈列室等,这里的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近代著名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

  • 丘逢甲所立华表:原系丘逢甲为其祖父丘学祥墓前立的华表,1984年移至丘逢甲故居,由花岗石条镌刻而成,有八角八面,顶端有圆壶头,高2.88米,周长90厘米。

  • 丘逢甲陈列室:坐落在蕉城镇山公园,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天坛式圆形建筑,新颖别致,庄重美观,占地面积5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1984年9月建成开放。陈列室高7米,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出丘逢甲生平事迹组画。第二部分展出丘逢甲诗稿、手迹(计有13卷共25万字)、著述和遗物,有丘逢甲当年组织义军抗击日本侵占台湾斗争期间的信稿、丘逢甲任命义军统领名单手谕和缴获日本兵的刺刀等;有丘逢甲的著作《岭云海日楼诗钞》《柏庄诗草》《丘逢甲文集》及有关丘逢甲生平事迹、传略、论述、文献、文物、字画等资料。第三部分主要展出党政领导视察和参加丘逢甲纪念活动的照片。1985年2月,该陈列室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丘逢甲纪念亭:位于丘逢甲陈列室后面,是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占地320多平方米,亭分三层,高约14米,1983年7月,由县人民政府拨款3.2万元兴建,1984年9月建成。纪念碑文用大理石镌刻,竖立于纪念亭二楼。1985年2月,该纪念亭被定为蕉岭县文物保护单位。

  • 文福创兆学校:坐落于蕉岭第一高峰君山笔(现为金山笔)山脚下的文福镇白湖村,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1904年冬,丘逢甲为推行教育救国、兴办新学和纪念镇平(今蕉岭县)丘氏创基祖丘创兆先生,创办了“员山创兆学堂”,亲自撰写门联“创新学界,兆大人文”作为校训,丘逢甲担任第一任校长并亲自授课,设立高级班和初级班,招收闽、粤、赣三省边区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文福中心小学,之后校名多次更迭。1988年,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恢复创兆学校校名。

  • 逢甲纪念中学:位于文福镇中心区,学校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57平方米,原名文福中学,1991年8月由蕉岭县政府批准改名。2003年文福路亭中学并入逢甲中学。2006年为合力办学,经蕉岭县人民政府批准再次易名为“蕉岭县逢甲纪念中学”。校内有礼堂、教学楼、功能场室、运动场、宿舍等设施,有政府与侨港澳台同胞合资兴建的岭海教学楼、念台教学楼和台胞捐建的逢甲图书馆。

  • 逢甲大桥:坐落于蕉岭县长潭旅游度假区,横跨石窟河,桥西连接长潭旅游区,桥东连接蕉城镇逢甲大道。主要为改善蕉城至长潭旅游区的交通条件,由政府、各企事业单位、海内外同胞等集资建造。1999年5月1日动工,2000年12月建成通车。大桥全长680米,主桥长300米,引桥36.8米;桥宽12.5米,其中主车道9米,两边行人道各1.75米;采用T形梁结构,9墩2台10跨,设计抵御洪水为百年一遇。总投资1620万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