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饮食指南:央视专家教你科学进补
冬季饮食指南:央视专家教你科学进补
随着冬季的到来,如何通过饮食保持健康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央视网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专家们给出了冬季饮食的科学建议。他们提醒,冬季进补并不意味着大量食用滋补品,而是要根据个人体质合理搭配食物。比如,体质虚弱者适合食用人参,而体质偏热者则不宜。此外,专家还强调了饮食多样性和均衡的重要性,建议适当增加苦味食物和根类食物的摄入,以达到养心和补肾的效果。
冬季饮食的具体建议
晨起热饮:晨起时,老年人可适当饮用热牛奶、蛋汤、豆浆或稀粥等,以补充水分、增加热量、促进血液循环。
温补食物:冬季进补应以温补为原则,多食用牛羊肉、乌鸡、鲫鱼等高蛋白食物,以及红枣、桂圆、枸杞等补气血食材。同时,多吃新鲜蔬菜,如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以补充维生素。
健脾易消化:老年人脾胃功能较弱,应选择健脾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山药等五谷杂粮。
少油少盐少糖:老年人应严格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以防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冬季进补的误区
膏方就是补品:膏方,属于中医的大方、复方范畴,剂量为一般汤剂用量的10倍。开具膏方,如量体裁衣,需医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医所说的“进补”是指采用进食营养、补充各种食物及其他方法,以起到增强免疫力的目的。而膏方除了能“补”之外,还有“清”的作用。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术后等方面,于扶正基础上,还综合运用活血化瘀等多种方法,达到祛邪的目的。所以,将膏方单纯认定为补品,不合适。
吃膏方可不吃药:膏方是医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病患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的中药处方。膏方也有一定局限性,其主要作用是调整身体失衡、辅助治疗疾病的作用,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而不是完全用于治疗某种疾病,尤其是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必须配合相应药物治疗。所以,膏方不可代替药物。
膏方只能冬天吃:冬季气温低,机体为保持一定的热量,需摄入比夏天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冬季也是万物收藏的季节,因此人们习惯冬令进补。但并不是说其他季节就不能吃膏方。膏方只是一种制剂剂型,且膏方开具讲究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春季平补,注重顺气养肝;夏季清补,注重养心补脾胃;秋季润补,注重滋阴润肺;冬季温补,注重补肾填精。不同季节开具的膏方各具季节特点,因此冬季开具的膏方就不适合在夏季继续服用。
所有人都能吃膏方:膏方主要适用于各种慢性虚损类疾病患者或体质偏虚的人群,如慢性疾病已经稳定或久病体虚者,或为增强体质而巩固疗效,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患者;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而出现精力透支、疲倦乏力、脱发白发、失眠健忘、月经不调等未发现器质性疾病的中青年亚健康人群;各类手术后、出血后、大病后、产后身体虚弱者;身体各项功能逐渐衰退,需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老年人群等。但是,急性期慢性病患者、新发外感疾病患者、急性期和活动期的传染病患者、妊娠者等,不宜服膏方调补。
冬季常见疾病预防和家庭防护要点
合理饮食:日常应清淡饮食、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进补,儿童、老年体弱者脾胃功能较弱,应防止积食。此外,专家提示,老年体弱者还可食用药食同源食物、中药药膳等改善体质,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适度运动:运动是治疗疾病的良方,但寒冬里运动并非越多、越剧烈越好。中医专家介绍,冬季是“收藏”的季节,需要养护阳气,而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会使阳气外泄,易导致寒邪入体,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适当的运动有利于激发人体阳气,增加抵御外邪的能力。”尚青华说,冬季应避免久坐,老人和儿童可选择和缓的运动,在室内或温暖午后的户外适当锻炼,运动时避免出汗较多,以免损伤人体阳气。
家庭防护:户外天气寒冷,不少人家里暖气烧得足,室内外“冰火两重天”。“寒冬里北方室内外温差甚至可高达20至30摄氏度,这种温差也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尚青华说,应根据室内外不同温度合理穿脱衣物,避免过冷或过热,儿童、老年人和体弱者从温暖的室内出来最好先来到“缓冲区”,如可在电梯间、楼道多待一会儿,逐渐适应室外的寒冷。
其他防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发布提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继续加强流感、肺炎、新冠等疫苗接种,科学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儿童、孕妇、老年人要尽量减少外出;雨雪和寒潮天气下,外出时注意防滑防跌倒,尽量避免长时间在户外停留。
冬季饮食的核心原则
合理搭配:冬季饮食应注重多样化,合理搭配各类食材,以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适量进补:进补应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进行,避免盲目大量食用滋补品。
注意卫生:冬季是传染病高发期,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适度运动:除了合理饮食,还应配合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科学防护: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合理饮食和科学防护,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冬季的健康挑战,享受一个健康、愉快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