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落地:体育教师如何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新课标落地:体育教师如何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方案还明确要求各门课程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体现新课标关注课程综合化和实践化改革的新导向。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模块中首次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但并未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及推进策略给出明确表述,这让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感到迷惘与困惑。
于素梅博士编著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一书,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理脉络和现实意义,并结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经典教学案例进行精彩的讲解,对于广大教师落实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厘定
梳理文献发现,新课程方案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逻辑是围绕学习主题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基于现行分科课程及其教学缺陷生成的教学方式。
想要厘定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就有必要厘清分科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
分科课程是最系统、最经济的形式,以合理方式向学生提供有关课程的要素及其关系,注重科学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
其优点是学科知识体系系统性与逻辑性强,学习者可深入学习特定领域知识。其缺陷也很明显,便是过分注重学科内在知识逻辑,导致儿童与学科、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知识与应用的疏离,容易造成学科壁垒与知识围墙,导致学习与生活脱离、知识与应用脱节,也就是说知识无法有效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
针对分科课程及其教学缺陷,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应运而生。
当前,国内学者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形成基本共识:围绕统一教学主题,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习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目的并非仅仅知识传授,乃是实现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主题引领、课程整合等方式实现能力培养,因此特别强调“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与学的方式。
本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为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载体,以学习主题为引领,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在情境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究、合作、自主学习,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习活动。
学科主题学习能有效发展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角色定位,从政策视角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核心素养培育构成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教育改革既要体现政策合法性,也要符合学理正当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目的是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核心素养的本质是跨越学科领域界线的通用能力,借助各学科领域的概念与方法,解决真实情境里的复杂问题。可见,两者在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需要注意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发展的“核心素养”,非仅指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还牵涉发展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并且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应构成重点与非重点关系。
这是因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依托不同学科为载体,各个学科理应凸显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即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体现出核心素养培育的“首位度”,体现其独特的学科特色和育人价值。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依据
(1)深度学习理论论
深度学习理论相关核心观点包括:目标观追求重在理解、旨在迁移(应用);内容观强调跨学科、设置蕴含意义(真实情景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评价观重视真实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的表现。深度学习理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目标、内容、评价等环节的设计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目标设计必须明确定位于学以致用,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其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内容设计时应该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并将知识置于真实教学情景之中,让学生在解决真实情景问题中发展核心素养。最后,评价设计时应该凸显真实性评价,不但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还要在真实情境中评。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用情节真实的故事呈现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课程既要基于学科、又要超越学科,使教学面向真实世界,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情境设置与学习方式是意义建构完成知识获得的关键。
建构主义理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中的问题提炼,以及情景设置、学习方式等实施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始于问题,需要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出发提出学习问题,进而基于问题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并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从而完成意义建构。
例如,小学阶段各种形式的走教学,可以设置“文明驾驶员”跨学科学习主题,创设驾驶汽车情境,将耐久跑、交通规则、安全急救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从而整合体育、生活、卫生医疗等学科知识,启发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3)活动课程理论
杜威主张的活动课程观打破了学科界限,以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主动活动与探究学习获取直接经验,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课程目的要求学习内容要从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出发,从其日常生活中遴选学习素材,转化为涉及多学科的学习内容,形成关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并且重视通过“做中学”即探究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投掷轻物教学,根据学生喜爱模仿的特点,设置“环保卫士”主题,让学生扮演环卫工人,收集日常废旧报纸,改造报纸为纸球练习投掷,回收废旧报纸实现垃圾利用,结合课堂学练创作一幅描绘环卫工人劳动的作品,从而整合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学科知识,发展学生投掷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养成劳动习惯、环保意识与尊重环卫工人职业的品质。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程序
(1)主题选择
主题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石,主题选择应遵循学科适用通约性、价值观念、关注个体差异性原则,要适用于不同学科,主题过窄无法有效串联学科知识,过泛无法保证问题聚焦,能反映社会主流价值、现实生活问题、前沿教育理念;符合学生兴趣需求、运动基础与其他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保证所有学生公平参与学习。
例如,小学攀爬、钻越、跳跃教学内容为主的移动性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时,首先梳理体育与其他学科教材内容以及熟悉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小学自然课程有认识植物教学内容,可以设置“荒野求生”跨学科学习主题,假设野外旅行坠入深坑,会面对爬出深坑、钻越丛林与跳跃沟壑完成脱险,辨别方位,以及采集无毒害植物补充体能等真实情境,应对这些真实情境需要体育、地理、生物等学科核心素养。上述主题学习可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野外旅行遇到意外时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脱险。
(2)问题提炼
问题是发展核心素养的抓手。核心素养的本质是面对真实情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最能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合理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必要以问题驱动学习来发展核心素养。
以上述“荒野求生”为例,可设计如下问题:野外旅行过程中跌落到深坑,如何运用学过的运动技术成功脱离深坑?运用哪些动作穿越丛林和越过沟壑?穿越丛林迷路后,在缺少指南针时如何利用植被长势辨别方位?长时间跋涉消耗体力导致饥饿时,哪些植物无毒害可以用来食用充饥?
需要注意,问题提炼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充满趣味性基础上,设置适宜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调动身体、认知及情感参与,展开基于理解的刻意练习并持续反思,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目标设计
目标是发展核心素养的航标。体育与健康跨课程学科主题学习目标设计,可以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 个维度进行设计,对提炼出的学习问题的解决构成学习目标。
上述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可按如下设计。运动能力:掌握攀爬、跳跃、钻越等几种移动性运动技能,在攀爬、跳跃、钻越等移动性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发展力量、灵敏、速度等素质。健康行为:懂得根据自然界中的植物长势辨别方位的原理;能够识别自然界中可食用与不可食用的植物。体育品德: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险情,养成沉着冷静应对险情的心理素质。
(4)内容整合
内容是发展核心素养的载体。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设计要围绕学习目标来整合不同学科内容。
如上述“荒野求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体系中,涉及体育、地理、生物等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根据目标体系可以整合体育课程中的攀爬、穿越、跳跃等教学内容,地理课程中的认识方位教学内容,以及生物课程中识别植物的教学内容,从而整合形成“体育+地理+生物”的教学内容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一定要避免内容整合多多益善的误区,同时不能超出学生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接受能力,不然就会导致学习内容呆板,而且容易造成主题学习任务过重,效果适得其反。
(5)实施设计
实施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首先,核心素养培育必须将知识学习置于真实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实现知识迁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设置可以按照“生活—问题—活动”情境类型顺序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出发,提出问题情境,在活动情境中思考、讨论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知识迁移,促成核心素养发展。
例如,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运动能力水平,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情境:播放户外达人探险纪录片,引出荒野遇险情境,提出“荒野求生”主题;
问题情境:运用哪些运动技术完成脱险,如何辨别方位找到通向安全之路,哪些安全植物可以食用充饥;
活动情境:设置攀爬、钻越、跳跃练习活动发展移动性运动技能,观察向阳与背阴下的植物长势辨别南北方向,以及通过科普短片识别自然界中有毒害与无毒害植物。
其次,情境中呈现的知识,隐含在具体的事件或者组织的学习内容里,需要学生个体以及与团体交往去辨识、探索和发现学习的问题,体验、理解和感受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6)评价设计
评价是发展核心素养的保障和关键。跨学科主题学习发展的核心素养跨越不同学科,关涉的学习场域涉及课堂内外,所以,建立多元性的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多维性的评价内容评价体系尤为关键。教师可对学习质量、进步幅度、团队贡献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等进行评价。学生采用自我反思、互评互议、投票表决等方式,反思学习表现,以及评价同伴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也可以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开展评价活动。
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性教学方式,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需要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从实际层面集思广益开展创造性设计,从而推动新课标精神有效落地、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价值,形成合力共同促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于素梅.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厘定、设计程序与推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