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我>:用电影讲述脑瘫群体的教育困境与社会偏见》
《<小小的我>:用电影讲述脑瘫群体的教育困境与社会偏见》
2024年12月27日,由杨荔钠执导、游晓颖编剧的电影《小小的我》在中国上映,这部聚焦脑瘫患者刘春和成长经历的影片,不仅收获了6亿多的票房,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了一部兼具艺术价值与人文关怀的作品,为当代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
家庭教育:过度保护还是鼓励式教育?
在影片中,刘春和的母亲陈露和外婆陈素群对待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母亲因生产时的意外导致刘春和患病,内心充满自责,因此对他过度保护,甚至有些“嫌弃”和绝望。她认为大学不会录取这样的孩子,试图阻止他追求梦想。而外婆则始终给予刘春和支持与自由,鼓励他追求梦想,用爱为他撑起一片天。
这种对比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度保护是否真的对孩子有益?研究表明,过度保护会阻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发展,而鼓励和支持则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正如外婆所说:“刘春和是脑瘫不是傻子”,这句话不仅点醒了母亲,也点醒了社会对脑瘫群体的偏见。
学校教育:平等机会与包容环境
刘春和的求学经历充满了挫折。尽管他凭借毅力取得了超一本线的成绩,但仍面临被学校拒收的风险。这反映了当前教育体系中对特殊群体的忽视和偏见。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人格、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场所。如何为特殊群体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如何让普通学生学会与特殊群体相处,这些都是教育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社会态度:打破偏见,促进理解
影片中展现了社会对脑瘫患者的种种刻板印象:有人嫌弃,有人忌惮,甚至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生理需求。这些偏见不仅来自陌生人,有时也来自最亲近的人。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不是身残志坚的励志,而是追寻尊严的感动。”特殊群体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理解和尊重。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中国目前约有600万名脑瘫患者,其中12岁以下的脑瘫儿童近20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应该被听到。电影《小小的我》通过展现刘春和及其家庭的故事,打破了外界的刻板印象,呼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教育的本质:培养完整的人
在当今社会,孩子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学业压力、升学压力、同辈压力……这些压力有时甚至会压垮一个健全的孩子,更不用说像刘春和这样的特殊群体。电影通过刘春和的故事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仅追求成绩。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的任务是发现并点燃这些光芒。就像外婆对刘春和所做的那样,我们要无条件地爱孩子,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电影《小小的我》不仅仅是一部感人的电影,更是一部深刻的教育启示录。它让我们思考: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部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了一部兼具艺术价值与人文关怀的作品,值得每位观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