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让老北京春节“活”起来:《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31: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让老北京春节“活”起来:《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是一场延续了数百年的文化盛宴。从腊八到元宵,每一个习俗都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这份文化遗产生动地传递给学生?本文将为你提供全面的指导。

01

老北京春节习俗详解

年夜饭:团圆的开始

在北京人的年夜饭中,饺子是绝对的主角。包饺子时要全家轮流剁馅,边剁边说“剁小人”,寓意驱赶烦恼。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取个吉利。午夜12点钟声响起时,全家人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逛庙会:文化的盛宴

正月初一到十五,是北京文化娱乐活动最频繁、最热闹的时段。过去北京城近郊有700多座寺庙,春节期间大小寺庙皆开放。其中,厂甸、白云观、大钟寺和东岳庙最为著名。老北京民间流传着“初一东岳庙,十五逛花灯。燕九白云观,三十雍和宫”的民谣。

破五:驱赶“小人”

正月初五被称为“破五”。从这天起,过年的所有禁忌都被“破”掉,可以倒垃圾,可以动剪刀,商铺也可以开张了。包饺子时肉馅和菜一定要自己剁,剁馅时要闹出点动静,声音越大越好,目的是把烦心的事儿和不顺心的事儿都“剁”跑。

咬春:迎接春天

立春这天,民间讲究要买个白萝卜来吃,俗称“咬春”。除了吃萝卜,还要吃春饼。春饼又叫荷叶饼,是一种烫面薄饼,通常与炒合菜一起食用,象征“金玉满堂”。

拜年与摸门钉:祈福纳祥

拜年一般先从家里开始,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家里的拜年活动结束后,还要出门给街坊邻居拜年,互相说些吉利话。摸门钉也是老北京特有的过年习俗,一般会去正阳门(俗称的前门)摸门钉,因为这是老北京城的正门,也称为“龙门”。

02

《北京的春节》课文解读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以时间为线索,生动描绘了老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和热闹氛围。文章从腊八写到元宵节,重点描写了四个高潮: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节。

老舍先生运用质朴幽默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烟火气息的画面。无论是腊八粥的香甜,还是元宵节的灯火璀璨,都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深情眷恋。

03

教学设计与活动建议

制作“时间轴”

建议教师带领学生制作一个“时间轴”,将腊八、小年、除夕、初一、破五、元宵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和相应习俗标注出来。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还能直观感受春节的时间跨度和丰富内涵。

体味“三个味”

设计“三个味”活动,让学生体验年味、乐味和京味:

  1. 年味儿:让学生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2. 乐味儿:初一,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元宵节,对孩子们来说,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色地玩耍。

  3. 京味儿: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儿化音,如“杂拌儿”“玩意儿”等,感受北京方言的独特魅力。

“我的春节”分享会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家的春节习俗,可以是年夜饭的特色菜、家乡的庙会、独特的拜年方式等。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还能让他们在对比中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比较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提供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资料,让学生对比分析。例如,北京的除夕和闽南的除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些习俗背后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04

教学资源推荐

  1. 课件资源:推荐使用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配套课件,包含丰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能有效提升课堂吸引力。

  2. 阅读材料:除了课文本身,还可以补充一些关于老北京春节习俗的课外阅读材料,如《老北京的春节》《北京的庙会》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春节民俗体验活动,如包饺子、写春联、制作花灯等,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相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新一代身上继续传承发扬!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