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止跨国收养,人口结构变化下的政策调整
中国终止跨国收养,人口结构变化下的政策调整
2024年9月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一则简短声明,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中国将不再允许大多数外国家庭收养中国儿童,仅保留外国人来华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和继子女的渠道。
这一消息让正在办理收养手续的美国家庭陷入恐慌。据美国国务院数据,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儿童送养来源国,自1992年以来,已有约8.2万名中国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让数百个满怀期待的家庭感到措手不及。
从开放到终止:32年的跨国收养历程
1992年,中国正式开放跨国收养,这一年有206名儿童被送往美国。这一政策的出台,与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在独生子女政策的严格实施下,大量女婴和残疾儿童被遗弃,儿童福利院不堪重负,跨国收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此后,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的送养国之一。2005年达到峰值,当年有1.3万多名儿童被送往国外,占全国收养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成为主要接收国。
政策转变的背后
跨国收养政策的终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
首先,人口政策的转变是重要背景。随着生育率持续下降,中国已从人口大国变为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2023年,中国出生率为6.39‰,自然增长率为-1.48‰,连续两年负增长。政府的政策重点已从控制人口转向鼓励生育。
其次,国内儿童福利体系的完善也是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孤儿和残疾儿童的投入,推动儿童福利机构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4)》,2023年中国在儿童健康、教育、福利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此外,这一变化也符合《海牙公约》的精神。作为《海牙认证公约》的缔约国,中国需要遵循公约中关于优先考虑国内收养的原则,确保儿童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影响与挑战
这一政策变化对多个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正在办理收养手续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许多家庭已经为即将到来的孩子做好了充分准备,却在最后一刻被告知无法继续。科特妮·摩尔和丹尼尔·摩尔夫妇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为贵阳福利院的小男孩米洛准备了房间,却在五年等待后收到了绝望的通知。
对于残疾儿童而言,未来安置成为一个紧迫问题。据统计,在2014年至2018年间,外国人收养的儿童中95%为残疾儿童。由于中国家庭普遍偏好收养健康婴幼儿,这部分儿童的安置面临更大挑战。
未来之路
跨国收养政策的终止,标志着中国儿童福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完善国内收养体系:提高收养家庭的培训和支持,鼓励更多家庭参与收养,特别是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收养。
加大对福利院的投入:改善设施条件,提升护理水平,为无法被收养的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推动儿童福利立法:加快儿童福利立法进程,为儿童福利事业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创新儿童关爱方式:探索更多元的儿童关爱模式,如寄养家庭、社区照顾等,为儿童提供更全面的关爱和支持。
这一政策变化,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护儿童权益的同时,为每个孩子找到最适合的归宿,将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