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重塑高校治理边界:以南昌大学摄像头事件为视角
智能技术重塑高校治理边界:以南昌大学摄像头事件为视角
近日,南昌大学在教室安装摄像头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报道,该校大部分教室都安装了双摄像头,甚至在假期期间也全天候开启录像。这一举措虽然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却引发了师生对隐私权的担忧。这一事件凸显了智能技术在高校治理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值得深入探讨。
智能技术在高校治理中的应用现状
教育部已公布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这标志着智能技术在高校的应用已进入实践阶段。智能技术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还渗透到学生管理、校园安全、科研创新等多个领域。例如,人脸识别技术用于宿舍管理,大数据分析用于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智能推荐系统用于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等。
技术应用带来的便利与挑战
智能技术的应用为高校治理带来了显著便利。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精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智能管理系统可以优化校园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在线学习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
然而,技术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首先是隐私保护问题。南昌大学的案例就引发了关于学生隐私权的广泛讨论。其次是数据安全问题。高校收集的大量敏感数据如果保管不当,可能会被滥用或泄露。此外,技术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教育本质的异化,忽视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上海海事大学的“海事超级智能体”项目为智能技术在高校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借鉴。该项目通过构建校级统一AI服务平台,实现了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和助国际交流的全方位智能化。同时,该校高度重视隐私安全保护,对提问者进行权限设定,防范个人隐私和学校隐私泄露。
国际上,芬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走在前列。该国致力于推进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注重保护公民的数字权益。芬兰的经验表明,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
未来展望与建议
面对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需要在数字化治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智能技术应用的边界,保护师生隐私权。
加强技术伦理教育:培养师生的数字素养,增强对技术伦理的认识,确保技术应用符合道德规范。
优化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确保技术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监控手段。
注重人文关怀: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不能忽视教育的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确保技术应用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而不是取代教师的作用。
智能技术正在重塑高校治理的边界,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关键在于如何在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南昌大学的案例提醒我们,技术应用必须以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为前提。只有这样,智能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有力工具,而不是异化教育本质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