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个人主义在中国的幻灭
鲁迅《伤逝》:个人主义在中国的幻灭
《伤逝》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他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这部作品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会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意义。《伤逝》不仅是一段深刻的爱情故事,更是对中国个人主义命运的深刻反思。
个人主义的幻灭:涓生和子君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这是一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主人公涓生是一个受过新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而子君则是一个勇敢追求个人解放的女性。他们相识于一个春日的午后,子君穿着素雅的学生衣衫,穿过院子里盛开的紫藤花棚,带着满身的诗意走来。她经常来找涓生,听他高谈阔论,他们谈家庭专制,谈男女平等,谈泰戈尔,谈文化,谈理想……
子君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不惜与家族势力决裂,开始了与涓生的同居生活。在那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年代,子君此举真所谓大逆不道,但是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勇敢的爱的宣言,打动了涓生的心。在这份感动之下,他也玩起了电影中学来的那一套,单膝下跪向子君求婚。在1920年代的中国,涓生这一跪,几乎跪碎了子君的心,她激动得“面色变成了绯红,羞得像个新娘子一样”。
他们在一起后,因为有相同的思想,他们一起批判社会旧习,一起谈男女平等,一起谈人生自由,一起谈论泰戈尔和雪莱,一度还是很甜蜜的。其实这看似琴瑟和鸣幸福美满,其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因这一决定,寄居在叔叔家的子君和叔叔婶婶彻底闹翻,叔父扬言没有这样的侄女,远在老家的父母也认定她是伤风败俗有辱家门。涓生也与曾经的几个好友“割席断交”。没有家人的支持和祝福,在一起时需要的一切生活基础只有靠自己。涓生借来一笔钱,租了房子买了家具。子君也变卖了自己仅有的两件首饰,慢慢抛下了自己文艺女青年的形象,为了小家庭,她开始学做饭,养了小油鸡,喂了一条狗,整日忙着操劳家务。每天的主业似乎只有给涓生做好一日三餐,忙得连和涓生聊天的时间都没有。日子一久,涓生似乎发现了子君的“变化”。他们不再谈论文学,也不再读书散步,子君的双手渐渐粗糙,形象日渐邋遢,她所有的关注点都在操持家务上,甚至陷入了与房东太太的明争暗斗。这在涓生眼里,子君简直俗气不堪。
“屋漏偏风连阴雨,破船还遭打头风”。涓生丢了工作,他们的生活来源都成了问题。本就不宽裕的小两口,立刻陷入了危机之中。为了维持生计,涓生决定翻译书稿,并联系好了编辑。可家里始终没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构思写作,日渐下降的生活水平,让涓生越来越烦躁。他越发觉得子君不如之前善解人意了,总是打断他的思路,影响他的工作。很快,他们连温饱也成问题了,每日是残羹剩饭,有时候连饭也吃不饱了。
更可怕的是,涓生在此时,竟然觉得子君是他的累赘,是影响他发展的绊脚石。于是他向子君摊牌,竟然“憧憬”他们分开后的未来,劝子君说分开对她很有益处,她可以毫无牵挂地获得新生。听了这番话的子君,脸色陡变,如死了一般,她没有言语,只有无尽的沉默,最后子君绝望地离开了。可想而知,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之下,他们的分开对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子君回到老家后,便消沉下去,最后竟然抑郁而终。
涓生从朋友那里得知子君抑郁而终的消息后,长歌当哭,凄婉的唱出了自己的悲哀与悔恨,写下了“涓生手记”,为子君送葬,两人一伤一逝,悲剧收场。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伤逝》
《伤逝》通过涓生和子君的故事,展现了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会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意义。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揭示了个体存在的意义和困境。
存在主义关注个体存在的意义和困境,这与《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个人主义追求和最终的悲剧结局有着密切的联系。黑格尔的存在论和本质论为理解《伤逝》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黑格尔认为,存在的深化就是本质。存在自身向内深入就能够到达本质。本质就是存在的过去式。本质并不是别的东西,它其实就是存在本身,是由存在概念自身发展出来的。黑格尔说:“本质是存在的真理。”即本质是真正的存在。我们通常看到的存在都只是现象。正因为如此,本质不是直接能够把握到的,它是反思到的:反过去想事物过去是什么样子的,追溯它的历史。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得到事物的本质,而反思这个词在拉丁文里就是“反映”(Reflexion),是反过来照见的意思,它是从“照镜子”的比喻引出来的。照镜子时,不能以为镜子里的事物就在镜子里面,它在镜子的对面、反面,要回过头来看。镜子里你的模样不过是你的模样的反映而已。所以反思有一种颠倒关系,左边是右边,右边是左边,前面恰好是后面。黑格尔把本质论的范畴又称为“反思的概念”、反映的范畴,因为本质论里的范畴都是一对一对的,要理解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另一个概念,双方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此概念就是彼概念的颠倒形象。“结果”就是“原因”的颠倒形象,“原因”也是“结果”的颠倒形象。存在论里也有反思,但是这个反思是外在的,是由考察者运用理性加进去的,如果不用理性,那些范畴表现出它们的内在关系来就会让人大吃一惊,与人们的预料恰好相反。而本质论里的反思是在概念上明明白白就体现出来的,一个概念必然反映出它对立的概念。我谈论结果的时候就已经谈到原因了,没有原因的结果不叫结果。但是我谈“有”的时候不必想到“无”,谈“量”的时候也不必想到“质”。所以本质论的范畴是一些对立统一的范畴,因为它的概念都是一对一对的,到第三个概念就是双方都走向湮灭或者归结为一种关系。
涓生和子君的故事体现了存在主义对个体存在的思考。他们追求个人解放和爱情自由,但最终却在现实的困境中走向了悲剧。这个故事揭示了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会面临的困境:个人解放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个人主义的追求在现实面前显得脆弱和无力。
鲁迅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鲁迅通过《伤逝》对个人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认为,个人主义在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首先,个人主义的追求往往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冲突的体现。其次,个人主义的追求往往伴随着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涓生在面对生活困境时,选择了逃避和放弃,这正是个人主义的局限性。最后,个人主义的追求往往忽略了对他人的责任和关怀。涓生对子君的抛弃,正是这种责任缺失的体现。
鲁迅对现代思想启蒙的忧虑和反思,通过涓生的忏悔和痛苦,传达了对个人主义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个人主义的追求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之上,必须超越自我中心的局限,必须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和关怀。只有这样,个人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结语:《伤逝》的现实意义
《伤逝》不仅是鲁迅笔下一段深刻的爱情悲剧,更是对中国个人主义命运的深刻反思。这部作品通过涓生和子君的故事,展现了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会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个人主义的追求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之上,必须超越自我中心的局限,必须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和关怀。只有这样,个人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