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手表的网络安全漏洞,你知道多少?
儿童智能手表的网络安全漏洞,你知道多少?
儿童智能手表因其便捷的功能受到家长欢迎,但也带来了诸多网络安全问题。3·15信息安全实验室曾揭露,某些智能手表存在隐私泄露风险,黑客可通过远程操控获取儿童的位置信息和聊天记录。此外,中央网信办也在今年7月启动专项行动,整治儿童智能设备中存在的不良内容和诱导消费问题。家长在选购和使用儿童智能手表时,务必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并加强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共同守护孩子的“腕上安全”。
儿童智能手表的安全隐患
儿童智能手表虽然功能强大,但其背后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目前中国5岁至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人,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基本上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孩子有智能手表。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儿童智能手表功能冗余、诱导消费、侵犯隐私等问题也越发突出。
主要安全风险
隐私泄露风险
儿童智能手表通常具备定位、通话、拍照等功能,这些功能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3·15信息安全实验室曾对此展开专门测试,结果显示,某些智能手表存在严重安全漏洞,黑客可以远程操控获取儿童的活动数据与实时位置,甚至可以看到聊天记录。
AI问答风险
儿童智能手表中的AI助手功能本应是学习工具,但近期却频频出现“毒答案”事件。例如,有用户向某品牌儿童手表询问“南京大屠杀是否存在”,得到的回答竟是“不存在”。还有手表回答“历史是可以捏造的”“所有高科技都是西方人发明的”等不当言论。这些错误信息可能对儿童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诱导消费问题
许多儿童智能手表内置游戏和付费功能,存在诱导消费的风险。有家长反映,孩子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手表游戏充值了数百元。一些“知识游戏”中包含“金币”机制、VIP模式等,容易让儿童产生消费冲动。
不适内容风险
部分儿童智能手表中存在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有家长发现,手表中的智能对话功能竟能播放涉性的成人网文小说。此外,一些手表的社交功能也可能让孩子接触到不良语言和行为。
原因分析
技术漏洞
一些儿童智能手表采用较低版本的操作系统,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加固,导致APP可以无须用户授权就获取敏感权限。此外,AI问答功能如果单纯依赖网络搜索,容易受到数据污染的影响,产生不当回答。
厂商责任缺失
部分厂商为了追求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忽视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内容审核。例如,有的手表预装大量不必要的应用程序,既占用资源又增加风险。有的厂商对第三方应用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不良内容混入。
监管不足
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标准,但由于儿童智能手表更新迭代速度快,监管往往存在滞后性。此外,不同厂商的执行标准不一,也给监管带来一定难度。
应对措施
政策法规
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儿童智能设备中存在的问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和智能终端产品提出了明确要求。
行业标准
《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已于2024年3月正式实施,对儿童手表制造者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设置监护人控制功能、保障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等。
家长监护
家长需要加强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帮助他们识别和防范风险。同时,家长应定期检查手表中的应用和内容,确保其适合儿童使用。对于带有支付功能的手表,家长需要谨慎管理支付权限。
厂商责任
厂商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内容审核和技术防护。对于第三方应用,厂商需要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确保内容安全。同时,厂商应提供便捷的家长控制功能,帮助家长管理孩子的使用情况。
儿童智能手表的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性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只有各方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守护好孩子们的“腕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