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密植化控防倒伏技术,农民增收新法宝
玉米密植化控防倒伏技术,农民增收新法宝
玉米密植化控防倒伏技术是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合理密植和化学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效防止了玉米倒伏,还显著提高了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这项技术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法宝。
技术原理与优势
玉米密植化控防倒伏技术的核心是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通过化学调控防止倒伏,从而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具体来说,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同时,结合化学调控措施,如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控制玉米植株的高度,增强茎秆的粗壮度和韧性,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这项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提高产量:通过增加种植密度,玉米密植化控防倒伏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化学调控措施能够优化玉米的株型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进一步增加产量。
- 减少倒伏损失:倒伏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玉米密植化控防倒伏技术通过控制玉米植株的高度和增强茎秆的粗壮度,有效降低了倒伏的风险,减少了倒伏带来的损失。
- 节约资源:该技术通过优化种植密度和化学调控措施,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化肥、农药等农资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要点
1. 品种选择
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品种是基础。推荐选用茎秆粗壮、根系发达的品种,如申科雪甜516、粤甜180、晶甜15、粤双色9号、申雪甜1号、萃甜627、申科甜811、金冠597、福甜73、沪甜16、浙糯208、申科糯602、美玉27号、苏科糯1902、农科糯336、珍珠糯8号、苏彩甜糯908、金糯1915、徽彩甜糯3号、万佳金糯、珍珠糯20、珍珠糯28等。
2. 密植技术
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是关键。一般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肥地宜密,瘦地宜稀。具体密度根据品种特性而定,一般每亩种植3500-6000株。行距一般控制在60cm左右,株距随密度而定。宽窄行种植可按宽行80cm,窄行40cm进行。
3. 化控措施
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及时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使用矮壮素、多效唑等化控药剂。具体用量和浓度需根据产品说明和当地农技部门指导进行。
4. 田间管理
- 施肥:基肥一般每亩施用农家肥1000kg或商品有机肥100kg,复合肥料(15-15-15) 30kg,农用硫酸锌1kg。在鲜食玉米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20kg左右,吐丝期视玉米长势每亩追施尿素5kg左右。
- 灌溉:提倡畦作种植,防涝增温。遇旱(土壤相对含水量≤55%),晴天中午叶片出现卷曲,傍晚或清晨仍不能恢复时及时灌溉。特别是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遇旱尽早浇丰收水,防卡脖子旱。
-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以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玉米生育期内采用诱虫灯诱虫。化学防治采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玉米齐苗后喷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地老虎、黏虫等。于玉米幼苗可见叶2~5叶期(杂草3~5叶期)喷施甲基磺草酮类除草剂进行茎叶除草。喇叭口期喷施康宽或虫酰肼防治玉米螟。
实际应用效果
以河南省获嘉县为例,2023年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后,最高亩产达到916公斤,较常规种植增产显著。2023年集中连片推广70万亩,亩均增产超100公斤。2024年在河南计划推广超过1000万亩,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增产效果。
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
- 化控剂使用:要严格控制使用时机和浓度,避免过量使用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使用,具体用量和浓度需根据产品说明和当地农技部门指导进行。
- 病虫害防治:虽然密植能提高产量,但也可能增加病虫害发生风险。因此,要加强田间监测,及时采取绿色防控措施。病虫害以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玉米生育期内采用诱虫灯诱虫。化学防治采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玉米齐苗后喷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地老虎、黏虫等。于玉米幼苗可见叶2~5叶期(杂草3~5叶期)喷施甲基磺草酮类除草剂进行茎叶除草。喇叭口期喷施康宽或虫酰肼防治玉米螟。
- 防止过度密植:过度密植会导致植株间竞争加剧,反而影响产量。因此,要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玉米密植化控防倒伏技术是一项集增产、节本、环保于一体的先进农业技术。通过合理密植和化学调控的结合,不仅有效防止了玉米倒伏,还显著提高了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掌握这项技术无疑是实现增产增收的新法宝。想了解更多详情,请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获取最新植保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