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守岁》:以赴壑之蛇喻时光,勉励苏辙
苏轼《守岁》:以赴壑之蛇喻时光,勉励苏辙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于时光而言,除夕就是一座桥梁,上承旧日的欢娱,下启崭新的一年。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斗转星移,腊尽春回,除夕守岁是对岁月的感恩,和对美好时光的期盼。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时光如水赴壑,岁月不饶人,匆匆就是那年,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彼时,26岁的苏轼携妻挈子在凤翔通判任上,想到为尽孝未出仕的弟弟,遂作《守岁》组诗以寄思念勉励。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苏轼这首守岁诗积极向上,即是鼓励弟弟,也是自勉,温暖了千年时光。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宋 苏轼《守岁》
简译:
你要知道,这即将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它离去的决心谁能够遮挡!
更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呢,纵然勤勉,也是无可奈何。
为了守岁,孩子们笑语喧哗,强打精神让自己不睡觉。
报晓的晨鸡请你不要啼唱,可那声声更鼓也叫人惧怕。
夜坐久了,灯花点点坠落,出门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吗?我只是怕心事又会照旧蹉跎。
请你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的意气还可以自夸。
赏析: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在三年京察考核中名列前茅,史称“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同年,与哥哥苏轼一同参加殿试的苏辙,因为策问试卷言辞激切,被列入下等,不久后被任命商州军事推官。
彼时,苏洵奉命修《礼书》,念及兄长远离京城,老父年迈,苏辙遂上书要求在京城侍奉父亲,并得到准许。
对于弟弟对自己的支持,和对家庭的付出,苏轼心存感激,《守岁》一诗即作于其任职凤翔通判的翌年除夕。
身在宦途,身不由己,阖家团圆的日子,苏轼却不能回京与父亲及弟弟团聚,心有戚戚,写下此诗寄托思念。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苏轼此诗既有送旧的眷恋,也有对迎新的祈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此诗可以分为三部分解读,前六句写年华似水、岁月不居,时不我待,从不为任何人或事而停下匆匆的脚步。
“垂尽”是快要结束的意思,“壑”是山谷,“修鳞”指长蛇的身躯,时光如长蛇蜿蜒入谷,无人能够阻挡。
时光荏苒,孔子将其喻为流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汉乐府诗中叹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苏轼则别具匠心,将其喻为长蛇,形象又生动,一年将尽,如倒拔蛇,再怎么勤奋努力也挽不回逝去的光阴。
彼时苏辙24岁,青春年少,虽未出仕,也不能荒废时光,这三句苏轼是对弟弟的勉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第二部分写守岁的场景,过年的时候最高兴的要数孩子们,明明很困,但却舍不得睡去,兴奋地玩闹嬉戏着。
吃过年夜饭,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大人们则围炉夜话,总结一年来的收获得失,以及对新一年的打算和展望。
孩子们盼新年,又长大一岁,来日可期,大人们则希望时间能尽量延长一些,慢些走,年华易逝,转瞬老去。
所以,成年人往往害怕晨鸡报晓,更鼓相催,但时不我待,灯花落,北斗斜,天将破晓,新的一年就要来了。
“强”是勉强之意,“哗”亦作“喧”,“挝(zhuā)”谓敲打,“灯烬”指灯花落,“北斗斜”指夜半。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第三部分是对弟弟及自己的勉励,岁岁年年,时间从不停歇,过了今年还有明年,怕就怕年华虚度一事无成。
铿锵有力,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警策,也是激励,即便一年将尽,也要努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不留遗憾。
“须知今岁今宵尽,似顿觉明年明日催。”,恰如胡浩所言,青春正好,来日方长,岁月不居,且行且珍惜。
“少年犹可夸”之句意在勉励苏辙珍惜时光努力进取,是兄长对弟弟的爱,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
后记:
“是夜,禁中(宫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关于除夕,《东京梦华录 除夕》这样记载。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辞旧迎新,万家团圆,送别旧岁,迎接新年,时不我待,所以,除夕守岁既是告别也是期待。
如果这一年做得不是足够好,那么,新的一年一定要努力弥补,争取更上一层楼,千别不要辜负流年、让时光白白荒废,时刻反思自己。
“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一年之计在于春,规划要趁早,所以,明代诗画家文征明在除夕夜写下勉励自己前行的诗句。
而这一年,苏轼亦给弟弟苏辙写下三首充满鼓舞和激励的小诗,分别为《馈岁》、《别岁》和《守岁》,鼓励其自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宋史 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