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先用后付”暗藏陷阱:默认开通关闭难,专家称侵犯消费者权益
拼多多“先用后付”暗藏陷阱:默认开通关闭难,专家称侵犯消费者权益
双11期间,许多消费者在拼多多上体验了“先用后付”的便利,但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一些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默认开通此功能,导致意外下单,甚至遭遇“0元”支付陷阱。此外,关闭“先用后付”功能的过程繁琐复杂,令消费者倍感困扰。专家建议,电商平台应加强透明度,确保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主选择是否使用“先用后付”,从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先用后付”:便利还是陷阱?
“先用后付”是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允许用户在下单时0元支付,待确认收货后再在规定时间内付款。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支付流程,提升了用户体验。然而,看似便利的服务背后,却暗藏风险。
自动开通与默认设置:侵犯消费者权益
不少用户反映,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自动开通了“先用后付”功能。北京市民李女士表示:“完全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被开通’了这个服务,尽管我每次都刻意选择其他支付方式,但下次结算时‘先用后付’依然是默认选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陈女士则遇到了更令人头疼的问题。她的4岁女儿在玩手机时,轻易地通过“先用后付”功能下单了6件共计400多元的商品。“下单时不用输入任何密码,也不需要指纹、面容验证,这种支付方式真的成熟和安全吗?”陈女士对此表示质疑。
关闭流程复杂:消费者权益受损
与近乎“无障碍”的开通流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闭“先用后付”功能的过程异常繁琐。有记者尝试关闭该功能时,发现很难找到关闭页面,最终不得不致电客服,在其指导下进行四五步操作后才得以关闭。
北京市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宇维指出,平台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接受“先用后付”功能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损害了平台自身形象。
过度消费与资金管理混乱
“先用后付”的支付方式在心理上降低了消费门槛,延后了对实际花费的感知,可能导致过度消费。陈女士表示:“下单时感觉不要钱一样,还款时钱包却突然瘪了下去,花销也要比不开通时多出一些。”
此外,这种支付方式还可能打乱消费者的资金规划。有用户反映,有时候买东西没注意就用到了“先用后付”,确定收货后就从余额里扣除,会突然发现自己钱少了,或者这笔钱本来就有计划的使用,但被扣除后计划被打乱。
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先用后付”并非拼多多独有,目前多个电商平台都提供了类似服务。淘宝、京东等平台都存在默认开通、关闭困难等问题。这反映出整个行业在推行创新支付方式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还不够充分。
建议与呼吁
专家建议,电商平台应优化“先用后付”的开通、更换及关闭流程,提供简单便捷的操作指引,并强化信息披露,让消费者全面了解该支付方式的利弊后理性选择。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平台,及时进行处罚和整改。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决定使用“先用后付”功能之前,需充分了解其运作机制及风险,对平台的默认设置保持警惕,及时更改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定期查看信用记录和账户余额,确保没有因误触下单或逾期付款而产生不良影响。
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工作人员赵振宇提醒,当权益受损时,消费者应妥善保存相应证据并第一时间通过平台客服协调解决。如若平台介入无效,建议消费者及时向有关行政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投诉。
“先用后付”作为一种创新支付模式,确实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但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当平台、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让这种创新真正造福消费者,而不是成为新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