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良揭秘南京博物院的那些事儿
龚良揭秘南京博物院的那些事儿
2023年11月6日,南京博物院迎来建院90周年院庆。在院庆大会上,名誉院长龚良用9分钟时间、53页PPT、2000多字的发言稿,分享了南京博物院最近10年的经验做法,将其称为“一座超级链接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重要记忆,更承载着龚良对文博事业的热爱与贡献。
从考古到文博:龚良的文博理念
龚良,江苏太仓人,1962年出生。1983年,他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考古专业的一名老师。在恩师蒋赞初先生的指导下,他参与整理出版了《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考古发掘报告,获得了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考古工作中,龚良逐渐形成了“考古,最主要的是寻找和记录文物与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念。他认为,通过这种关系,可以追寻文明的起点和社会发展的脚步。这一理念也贯穿于他后来的文博工作中。
2001年,龚良担任江苏省文物局局长。2005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博物院院长。在任职期间,他提出了“既做历史艺术的殿堂,又做文化休闲的场所”的博物馆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他对博物馆功能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公众文化需求的敏锐洞察。
南京博物院的蝶变:从“人文馆”到“一院六馆”
1933年,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议,国立中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前身)筹备处在南京成立。其主体建筑由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后在梁思成、刘敦桢指导下,修改为仿辽代奉国寺大殿建筑。这座庄严宏伟,体现“中国建筑之固有特色”(梁思成语)的大殿,如今已成为南京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
龚良担任院长后,他的第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面对这座历经风雨、饱经沧桑的文化圣殿,他思考着如何让它既能传承历史,又能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惠及民生。
“南京博物院有各类藏品42万件,其中包含一大批宫廷文物。”龚良说,“在42万件藏品中,以清宫瓷器最多,以西南地区民族文物最具特色,以殷墟考古出土实物科学价值最高,以江苏的考古出土文物最珍贵。全院藏品既有宫廷的,也有民间的;既有高古的,又有近现代的;既有物质形态的,又有非物质遗产。品类繁多、覆盖面广,藏品的类别远超同级博物馆。”
龚良意识到,宫廷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交流临展又是博物馆吸引公众的重要手段,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展馆进行展示,于是将特展馆建设纳入了改扩建工程的议题。历史、艺术、特展三大展馆构成了南京博物院的主体,呈现出“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的大气。但龚良认为博物馆还应该成为“公众喜爱的文化休闲场所”,经过和同事们反复商讨,改扩建工程又创新性地加入了数字馆、非遗馆和民国馆“三小馆”。2013年11月6日,时值建院80周年,完成二期改扩建工程的南京博物院以“一院六馆”全新格局对外开放。
创新展示: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要展示人类发展的文明历程,藏品展示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在南京博物院工作期间,龚良逐渐将博物馆的文博理念提炼为“既做历史艺术的殿堂,又做文化休闲的场所”。他强调,要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之一。
如何把文物展品和背后的文化,更好地展示给观众?龚良认为,科技手段在博物馆的展览中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特别是数字技术可以让公众更直观方便地认识文明和传统。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就是将以江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动态的影像、投影、互动等方式,分成28个片段表现出来。
名人轶事:考古现场的点滴
在龚良的考古生涯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历。他曾回忆起在徐州北洞山汉墓的考古发掘经历。这座墓中出土的文物从宴饮到盥洗,从仓储到水井,从生活到歌舞,相关的文物一应俱全,通过这些文物能清楚地看到西汉时期诸侯王的生活场景。
在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的考古发掘中,龚良带领团队发现了三件珍贵文物:一枚纯金打造的五铢钱、两件鹦鹉螺杯和一只玻璃碗。这些文物不仅体现了墓主人较高的身份与等级,也为研究该时期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展望未来:建设博物馆强国
龚良认为,建设博物馆强国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要通过博物馆和世界交流,让世界更了解我们,让中国的历史、文化能够更好地被讲述和被接受。在他看来,好的博物馆应该具备三条原则:好的文化产品、好的文化环境、好的文化服务。
如今的南京博物院,不仅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更是一个公众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它以其丰富的文物收藏、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社会功能,成为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一颗璀璨明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龚良这位开启时间“任意门”的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南京博物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