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风与雷如何承载起农耕文明?风调雨顺是农民的最大愿望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52:2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风与雷如何承载起农耕文明?风调雨顺是农民的最大愿望

《系辞》下篇的第二章系统地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发展进程中一些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一章由相互独立的简短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是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比如重大的社会变革或重要的发明创造等等,现在就用一系列章节逐卦讲述,第二节讲益卦:风调雨顺是农民的最大愿望。

继包牺氏之后,便是神农氏的兴起。神农氏之所以被称为“神农氏”,就是因为他们擅长农业耕种,推广农业耕种,《系辞》在下篇的第二章中是这样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斫”是砍削的意思,远古时期还没有金属工具,只能用石器砍削树木,故称斫。“斫木为耜”就是将树木砍下来加工成耜。

“揉”就是将木棍或木棒放在火上烘烤,同时用力揉按将之弯曲成为所需的形状。“揉木为耒”就是将木棒揉弯并加工成耒。

耒和耜都是远古时代原始耕种工具。在食物短缺的远古时代,用耒和耜从事农业耕种所带来的好处是显然易见的,这种耕种技术因此而向四周扩散,推广到整个天下。

这个故事最后以“盖取诸益”,就是说有关农耕的故事或传说源于《易经》的益卦。远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农耕技术从何得知?答案是“盖取诸益,”就是说从《易经》中的益卦得来的。益在《易经》中排在第四十二卦,巽上震,风雷益,内容包括标题的解释、彖辞、卦象、以及爻辞。

标题的解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辞就是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卦象就是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最后是爻辞,共有六爻: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看完益卦的全部内容后,大家是否可以找到有关神农氏发明农具、推广农业耕种的信息?

八卦是远古时代的信息交流工具,也可以说是最原始的信息交流工具。因为古老原始,难免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比如在单独使用时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具体的含义。相对于其他语言文字系统,八卦最突出的优点是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认识,归纳出相关事物或事件的共同特征,这就是象。

《易经》和《系辞》在古代均称为《易》,二者本来是一体的,不知何时被人为分开了。《系辞》在这章中就十分明确指出神农氏发明农具从事农业耕种源于《易经》的益卦,如果无法从益卦中看出来,说明我们的理解不够准确。

其实,《易经》风雷益这一卦的文字说明也是来源于益卦,也是“盖取诸益”,只不过当初的益是用八卦符号来表示,而并非文字。在文字诞生之前,一切都是用图形符号来表示。

益卦巽上震下,巽代表风,震代表雷。一般情况下,雷声过后都会降雨,巽卦与震卦组合在一起就是风调雨顺的意思,否则就不能称为“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风调雨顺就意味着五谷丰登,与农业耕种难道还不够明显吗?

《易经》是从八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前面所述,八卦最突出的优点是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认识,归纳出相关事物或事件的共同特征,故称之为象。《易经》便继承了这个特征,故卦有卦象,爻有爻象。深入探讨益卦与农业耕种的关系,不妨先看卦象:“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卦象的前半部分是:风雷,益。风雷为什么会的益呢?彖辞便进一步作解释:“益,损上益下。”

根据彖辞的解释,“益”就是损上益下,而益卦是巽上震下,也就是说,通过减损上卦的巽来增益下卦的震。巽代表风,震代表雷,但在这里却是指雨水,如前面所述,响雷过后往往会下雨,而农作物的生长又离不开水分。

需要指出的是,《易经》不仅仅是八卦两两组合这么简单,就以巽和震组成的益卦为例,巽卦与震卦之间谁在上谁在下都非常讲究,只有巽上震下才会有益,这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也令人费解,益卦是巽上震下,损上益下就是通过减损风来增益雨,风真的能够变成雨吗?

风雨风雨,狂风过后便是暴雨,这是古人对自然经过长久观察得出的经验。有个成语叫春风化雨,这就是风变雨的例证。当然,这是古人的看法,至于是否科学合理,我们就不必计较了。

古人为什么用益卦来表示农业生产呢?神农氏发明农具的时候,文字还没有诞生,当然不可能有文字记载,用八卦来表示只能说是无奈之举,试问在六十四卦中,有什么比风调雨顺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呢?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那时还没有文字记载,后人又如何得知神农氏的事迹呢?

农业耕种自从在人间得以推广应用后,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重复这种劳作,即便是《易经》成书的年代依然如此。《易经》所记录的只是所处时代的耕种方式,至于早期的农具是不是耒耜,或是否还有其它农具,这些都已经不得而知了。至于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发明农耕技术,更是无法考证。所谓的“神农氏”其实与“包牺氏”一样,是后人根据他们自身的特长而编造出来的氏族名称而已。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水分,在掌握农业耕种技术后,人们便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气象方面,想尽一切办法了解气候变化规律,选择适当的时机播种。在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中,风调雨顺便成为古人最大的奢望。益卦巽上震下的组合,准确而且恰当地反映了农耕社会中人们的思想。

在农耕社会的初期,人类从事耕种只是简单地将种子进埋进土壤中,随后的工作大概就是是除草,其余也就只能交给上天来决定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不知道农作物生长离不开水分的道理,而且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实在造不出轻便的灌溉工具。

当人类有能力制造灌溉工具,能够进行大规模灌溉后,水源就变得格外重要了。随着人口的增长,需要扩大耕种规模获得更多的粮食,同时为了方便灌溉,人类就会拓宽活动范围,在迁移时会优先考虑靠近水源的地方。毕竟,光靠下雨来维持农作物生长并非良策,如果遇上大旱之年,再辛勤的劳作也将会是颗粒无收。

由以上分析便可以看出,卦象的后半部分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不断地取教训。“见善则迁”就是找到好地方后就迁移,对于农耕社会的人类来说,适合耕种的地方才是理想的栖息地。

人类对栖息地的选择,在益卦的题解中也有所体现。“攸”字在商朝的甲骨文就象一个人手持带权棍棒作打击状,这种木棒似乎就是早期农业耕种的工具。因此,“攸”字最初的含义大概就是从事耕种的意思。后来,人类又掌握了灌溉技术,为了方便耕种,于是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作为栖息地,“攸”字便有了流淌的含义,“利有攸往”就是有流水经过的地方有利,适合人类居住,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前往有利可图的的方,与卦象“君子见善则迁”意义相通。

题解下半句“利涉大川”同样反映出农耕时代人类对栖息地的认识和选择。人类自从掌握灌溉技术后,倾向于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居住。但是,原始的耕种工具是木制的,只有土质松软的地方才适合耕种。然而,靠近水源的地方的土质不一定松软,甚至随处都是坚硬如铁的石头。

大江大河在洪水泛滥时会在上游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流经开阔区域时,因流速减缓,河水中的泥沙便会慢慢沉积下来。洪水退去后,该区域的两岸便会露出大片沉积地。这种沉积地土质松软,又靠近水源,特别适合于原始的农业耕种。

中国四大河流之一的黄河,全长五千多公里,流域面积达八十万平方公里。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夹带大量泥沙,这些泥沙在流经下游时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一片片沉积平原,十分有利于农业耕种。对于远古时代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的人类来说,黄河流域就是最理想的栖息地,是生命的摇篮。

“利涉大江”的“涉”字是徒步渡江的意思,“利涉大川”不一定是往河中间走,也可以理解为沿着河流两岸探索前进。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脚?这就是涉。另外,大河由众多支流汇聚而成,沿着大河两岸探索前进就会遇到支流的阻挡,同样也要涉江而过。在中国的北方,只有黄河才真正意义上算得上是大川。“涉大川”就真实记录了我们的祖先对黄河沿岸的不断探索和开拓,黄河流域也就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因而黄河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益卦风与雷的的组合,既代表着农耕时代人类对风调雨顺带来五谷中丰登的期待,也有历经风雨的沧桑感,反映出我们的祖先为了建设美好家园经历了各种挫折和艰难的探索历程,卦象可以说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耕各中积累的经验: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