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的创新密码
常州: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的创新密码
2024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正式发布常州“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产业名片,标志着这座千年古城在新能源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作为全国首个获得这一殊荣的城市,常州正以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强劲的创新能力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产业规模领跑全国
近年来,常州新能源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据统计,2024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已突破8500亿元,整车产量近80万辆,均创下历史新高。在《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常州位居全国第三,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实力。
在细分领域,常州更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整车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数据背后,是常州多年来深耕新能源产业的不懈努力。
完整产业链构建核心优势
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完整的产业链布局。目前,全市已形成从上游材料到中游制造,再到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
在动力电池领域,全球Top 10动力电池巨头中,有4家在常州布局,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韩国SK集团。2023年,常州动力电池产量达108.5GWh,占全国销量的五分之一。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理想汽车、比亚迪等一线车企纷纷在常州设立生产基地。其中,理想汽车常州基地已累计生产超过100万台新能源汽车,成为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在光伏领域,天合光能、亿晶光电等龙头企业在常州设立总部或生产基地。据InfoLink 2023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天合光能位列第二。
政策支持打造发展引擎
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2024年6月1日,《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在资金支持方面,常州设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投资母基金,以及多支新能源领域子基金,累计投资本地新能源项目28个。同时,市、区两级国有资金出资设立主投新能源领域基金29支,总规模达318亿元。
在营商环境方面,常州打造“常享办”政务服务品牌,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政策“直达快享”惠及企业超8万家次。同时,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市级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创新驱动引领未来发展
面向未来,常州正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新能源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目前,常州已建成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先进动力与储能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常州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1年全省第一。同时,与多家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应用场景方面,常州大力推动“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率先在全省出台近零碳园区(工厂)试点、智能微电网试点方案,鼓励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车网互动等新业态发展。
展望2025:万亿产业新目标
站在新的起点上,常州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根据规划,到2025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将超过万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同时,常州还将培育150家上市公司,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常州用不到十年时间完成了新能源产业的华丽转身。如今,这座“中国新能源之都”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着万亿产业目标加速前进,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常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