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茉莉花茶:从慈禧贡茶到全球文化遗产
福州茉莉花茶:从慈禧贡茶到全球文化遗产
“白茉莉,其最爱者。”这是清末裕德菱在《清宫禁二年记》中对慈禧太后的记载。这位执掌晚清政局的太后,对茉莉花情有独钟,甚至规定旁人均不可簪茉莉花。而这种偏爱,也使得茉莉花茶在清朝咸丰年间逐渐成为贡茶,福州也因此迅速成为全国茉莉花茶的窨制中心和集散地。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21世纪的今天。福州茉莉花茶不仅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反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14年4月29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福建省第一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参加国际性评选,也是中国第一个省会城市的农业文化遗产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放眼全国,既是省会城市,又坐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仅福州一城。
千年传承的精湛工艺
福州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窨制工艺,被誉为“茶中艺术品”。传统的窨制工艺包括茶坯处理、鲜花处理、玉兰打底、窨花拼和、通花散热、收堆复窨、起花、烘焙摊凉、转窨或提花、压花、匀堆装箱等十余道工序。其中,“三窨一提”或“五窨一提”的工艺,更是让茶叶充分吸收茉莉花的香气,形成“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精湛工艺,福州市自2010年以来,评选出了32位茉莉花茶传承工艺大师、62位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人。同时,还定期举办传承人、传承大师大赛,吸引了一批“80后”“90后”年轻人加入,为窨制技艺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政策扶持下的产业复兴
20世纪9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曾因质量与品牌缺失而逐渐萎缩。但自2014年“入遗”以来,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复兴。其中包括:
- 编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等规划
- 制定《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十条措施》《支持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九条措施》等政策
- 对新植茉莉花基地给予一次性补助3000元/亩
- 立法保护茉莉花茶产业,这是全国首个对茶类进行立法保护的案例
在政策的扶持下,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迅速发展。据统计,2023年,福州市茉莉花种植面积达2.5万亩,产量达1.5万吨,产值超过50亿元。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海外,成为福州的一张“金名片”。
与横县茉莉花茶的差异化发展
与福州茉莉花茶相比,广西横县(现为横州市)的茉莉花茶则走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横县拥有全球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基地,以规模化种植和现代化生产方式闻名。横县茉莉花茶以其花香浓郁、滋味鲜爽、耐泡度高而著称,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福州与横县的茉莉花茶各有特色,难分伯仲。福州茉莉花茶以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见长,横县茉莉花茶则以规模化的生产和现代化的管理取胜。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茉莉花茶的绚丽多彩。
展望未来: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
面对未来,福州茉莉花茶产业正朝着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的方向前进。一方面,通过立法保护、工艺传承等方式,确保这一千年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福州市还积极推广茶旅融合模式,打造茉莉花茶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亲身体验茉莉花茶的种植和制作过程,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创新性的文化传承方式,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也为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从慈禧太后的贡茶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精湛的工艺,书写了一段跨越千年的传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朵“茉莉花”正以更加绚丽的姿态绽放,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