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汉语普通话不说方言,新加坡大力推行的语言政策,到底是为了什么
说汉语普通话不说方言,新加坡大力推行的语言政策,到底是为了什么
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除大中华地区之外,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但是因为新加坡的构成相对复杂,所以其独立之后在官方语言选择问题上,作出了很多非常务实的决策。新加坡曾经大力推广过汉语普通话,后来又将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本质上都是为其经济发展服务的。
一、复杂的新加坡语言环境
新加坡其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它的成长和发展起始于19世纪,当时的新加坡是作为马来柔佛王国的一部分,以自由贸易港的形式存在,并且接受英国政府的管辖。换言之,那个时候的新加坡是被英国殖民的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彼时,中国国内战乱频发,很多南方华人坐船逃往新加坡,并在这里安家落户。
除了大量的华人之外,新加坡还有很多马来西亚人、印度人以及欧洲人长居于此。后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之后,其国民民族构成也是以华人为主,并包含多个其他种族。
最初来到新加坡的华人祖籍以福建、广州等南方地区为主,这些地区都有成体系的方言文化,来自北方的华人占比极低。
虽然所有的华人说的都是汉语,使用的都是汉字,但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方言发音差异较大,导致新加坡的语言环境非常复杂。
在新加坡独立之前,当地华人群体也确实是较为分散的。他们大多是以宗族为单位生活和行动,并没有非常显著的民族意识。但是在新加坡成为日占区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本新加坡当地的华人和其他居民对于居住地成为殖民地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毕竟,在日本人来之前,是英国人说了算。而且,他们在英国人的庇护下生活得也还算可以。但是日本侵略者和英国殖民者完全不同,他们对当地的华人进行了屠杀,且统治方式也非常暴力。当地华人本就大力支持国内的抗日活动,在日本殖民者的压迫之下更是群情激奋。
华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从这个时期开始新加坡的华人群体才真正开始逐步融合成为一个群体。
不过,民族认同感和族群认同感的增强,并没有让华人群体内部的语言分歧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说,在新加坡正式成为独立国家之前,当地华人和政府并没有余力去解决这个问题。
二、普通话为何能成为推广对象
1965年,新加坡正式从马来西亚脱离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新加坡的语言情况一直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
英语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但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使用自己的母语,华人则是以各地方言为主流。
因为新加坡国内民族较为多样,李光耀认为各族之间必须有一个可以共同沟通的语言,这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国家发展。
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谈到,在推行官方语言之前,该国士兵的沟通都很成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以语言为标准成立兵团,福建话兵团的存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最终,英语和汉语普通话成为了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广的官方语言。强调英语主要是因为新加坡上层阶级一直在使用英语,而与欧美国家进行贸易则是该国的重要经济来源。
出于对经济的考虑,进一步推广英语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将汉语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则是李光耀在经过利弊权衡之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
首先,普通话在汉语方言的体系中是更加偏北方的。新加坡的华人以南方人为主,如果选择选择福建话或者广东话作为官方语言难免失之偏颇,所以干脆选一个和大家都没有关系的普通话进行推广。
其次,因为普通话是中国的通用语,八九十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李光耀察觉到了这个趋势,有和中方加强合作的想法。
与普通话推广同步进行的,还有汉字的简化推广。李光耀认为华文文化的主流就在中国,在中国已经普及简体字的情况下,新加坡必须跟上,否则必然会被排斥在主流华文文化之外。
在此之前,新加坡汉字是简繁混用的,一个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写法。在推行过一段时间的本土简体字后,新加坡政府还是决定推行中国简体字,其目的也是更好地和中国进行交流和沟通。
新加坡政府选择普通话作为推广方向主要是实现两个目的,一是让华人群体乃至整个国家更具凝聚力,二是为进一步加强和中国的合作做准备。
三、被排斥的汉语方言
汉语普通话的推广针对的还是新加坡的华人群体,但是推广汉语就意味着华人们原本使用的方言,要在他们的生活中逐步淡出。
在实际的政策落实过程中,新加坡政府也是有意识地排斥汉语方言。1979年,新加坡的“推广华语运动”正式开始。
新加坡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并用实际行动开始鼓励华人说普通话。该国的华语推广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政策、规定等强制性相对较高的方法,让普通话成为华人群体的日常用语。
第二阶段是1991年以后,让华人群体中将英语作为日常用语的群体接受汉语,让他们认识到汉语的价值和魅力。
新加坡政府在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和汉语方言作斗争。首先,政府要求所有公职人员和医疗产业从业者在工作中必须使用汉语普通话,尤其是在接待的时候。这就是在倒逼华人群体在参与公共事务,享受公共服务的时候必须使用汉语。其次,该国政府将“多讲华语、少说方言”的活动在各行各业进行大范围地推广,接触人数较多的服务行业是本轮活动的重点。再次,就是让电视台大量引进汉语普通话配音的影视作品。有些粤语作品也采用普通话配音。这些政策都或多或少地引起过华人的反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群体还是接受了现实。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19年曾经对“推广华语运动”的成绩进行过总结,这项运动让新加坡内的方言使用者不断减少,新加坡国民的华语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不过,直到今天李光耀设定的“两代后,让华语成为新加坡华裔母语”的目标仍然没有实现。汉语方言的推出并不意味着普通话的跟进,最终拔得头筹的是英语。
四、新加坡华语的未来
虽然新加坡政府从李光耀时代开始就一直在推广汉语普通话,这项运动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华人群体中使用方言作为日常语言的人越来越少,新一代华人中会说方言的凤毛麟角。
但是即便是政府做了如此大努力,汉语普通话仍然没有成为新加坡的主流语言。事实上,从普及率和使用率的角度看,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应该是英语。
很多华人家庭在政策的影响下确实放弃了方言,但是他们也没有选择重新去学习普通话,而是直接转向了英语。毕竟,英语是国际通用语,对于新加坡人来说英语的学习价值和应用价值都远超华语。所以,现在很多华人家庭直接将英语当作日常用语。华语只是作为其上学时期的必修课。
90后乃至更年轻的新加坡华人,他们的汉语水平停留在能听能看,但是不会用的程度。新加坡以英语为日常用语的华人家庭,在华人群体中的占比高达71%。
这其实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新加坡人在生活就业尤其是在境外就业的时候,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是他们的首选。
不过,新加坡政府并不准备放弃其华语推广活动,而是准备通过更加创新的形式,激发新一代华人学习华语的兴趣。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最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还拥有十几亿人构成的庞大市场。新加坡的经济想要发展,就必须和中国进行更加深入地合作。
合作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前提是能够理解彼此的语言。李显龙也强调,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华语的推广活动中领略华语的魅力。另外,新加坡推广华语的力度和当地人学习华语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发展状况。中国越强大,华语在新加坡就会越受重视,愿意学习华语的新加坡人才会越来越多。
对于很多人来说,非母语的外语是作为工具存在的,这个工具能不能赚到钱,才是决定有没有人学它用它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新加坡华语的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中国的发展水平。方言在经历过政策性的排斥之后,已经无法回归到新加坡华裔的日常生活中。不过,方言并不会完全消失在新加坡华人的生活中,未来它大概率会以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的形式存在。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