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拟声诈骗来袭,小心你的钱包!
AI换脸拟声诈骗来袭,小心你的钱包!
近期,一种新型电信网络诈骗——“AI换脸拟声”类诈骗正在兴起。这种诈骗手法利用先进的“换脸”和“拟声”技术,通过合成虚假音频、视频或图像来模仿他人的声音或形象,以此骗取受害者的信任并实施诈骗。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已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此类骗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不轻信来历不明的消息,遇到可疑情况应及时报警。
技术原理:深度学习让诈骗更“逼真”
AI换脸拟声诈骗的核心技术是深度学习。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诈骗者可以实现面部替换和声音克隆,生成高度逼真的合成内容。这种技术原本用于影视特效制作、虚拟主播等领域,但如今却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活动。
要实现AI换脸,诈骗者需要收集目标人物的照片,然后使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模型就能将目标人物的面部特征迁移到其他人的脸上,生成看似真实的换脸视频。同样,AI拟声技术也需要收集目标人物的语音样本,通过训练模型来模仿其声音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技术的使用门槛正在降低。一些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兜售AI换脸拟声软件,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甚至有卖家声称“一天能做100个原创作品”,并提供“7天24小时支持”服务。这意味着,普通人也能轻易获得这些技术,进一步加剧了AI诈骗的风险。
案例警示:AI诈骗已现端倪
2024年10月,香港警方捣毁了一个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的窝点。诈骗团伙通过深度伪造技术,将男性成员的面容和声音替换为年轻女性的形象,诱使受害者投资虚拟货币产品,涉案金额超过3.6亿港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AI换脸拟声诈骗正在向更多领域渗透。例如,在“杀猪盘”诈骗中,诈骗者会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的视频通话,让受害者误以为自己正在与真实的对象交流。这种技术让诈骗者能够突破语言障碍,同时与多名受害者互动,大大提高了诈骗效率。
防范措施:提高警惕是关键
面对AI换脸拟声诈骗的威胁,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风险提示中,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
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诈骗者需要收集你的声音和面部信息才能实施诈骗。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敏感信息。
不轻信来历不明的消息:接到陌生电话或信息时,要保持警惕。特别是当对方要求你转账汇款或提供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时,更要提高警觉。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遭遇诈骗,应立即向警方报案。同时,保存好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提高识别能力。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任何承诺高回报的投资都要保持怀疑。
此外,一些技术手段也能帮助我们防范AI诈骗。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虹膜扫描等,来增强账户安全性。同时,AI技术本身也可以用于检测和预防诈骗行为。
共同治理:构建安全网络环境
AI换脸拟声诈骗的出现,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从法律层面,我国已出台相关法规对AI深度伪造进行规制。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服务,应当提示用户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
从技术层面,需要不断研发更先进的反诈技术。例如,福州移动开发的AI外呼智能化系统,通过智能筛选和研判机制,成功协助警方打击诈骗活动。
从社会层面,需要加强反诈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学生等易受骗群体,要持续开展科普活动,帮助他们了解AI诈骗的特点和防范方法。
AI换脸拟声诈骗虽然技术新颖,但其本质仍然是诈骗。只要我们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就能有效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记住,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的理性判断始终是最可靠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