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杨利伟太空“敲门声”背后的黑科技
揭秘杨利伟太空“敲门声”背后的黑科技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在那趟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中,他经历了一个令人生畏的神秘现象——在寂静无声的太空中,他听到了仿佛有人在敲击飞船舱壁的声音。
神秘的敲击声
在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中,他这样描述这个令他至今难忘的经历:“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这种奇怪的声音并非杨利伟的个人经历。在随后的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任务中,航天员们也报告了类似的敲击声。一时间,各种猜测纷至沓来:有人认为是外星生物的信号,有人猜测是微小尘粒撞击飞船外壳,还有人怀疑是无线电信号干扰所致。然而,这些说法大多缺乏科学依据,这个神秘现象成为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未解之谜。
“月宫一号”的突破
直到“月宫一号”实验的开展,这个困扰了中国航天人多年的谜团才终于被解开。在模拟太空环境的封闭实验舱内,志愿者们也听到了类似的敲击声。经过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真相终于浮出水面:这种声音并非来自外界,而是飞船结构对环境变化的正常响应。
热胀冷缩的太空版
在太空中,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飞船表面的温度会随着日照的变化而剧烈波动。在太阳直射下,温度可高达150℃以上;而在背阳面,温度则会降至-100℃以下。这种极端的温度变化会导致飞船舱体材料发生微小的形变,从而产生类似敲击的声音。
为了应对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太空舱配备了一套精密的热控系统。这套系统通过流体回路遍布在舱段的各个角落,通过特殊液体在管路内的往复循环,将舱内设备以及航天员生活产生的热量收集起来,通过回路再带到相应的设备和结构中,给过热的地方散热,给过冷的地方加热,便实现了散热和补热功能。然而,即便有热控系统的调节,舱体在面对剧烈的温度变化时,仍会产生细微的形变,进而发出声响。
科学揭秘的意义
这一发现不仅解开了一个困扰中国航天人多年的谜团,更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告诉我们,太空中的许多神秘现象往往可以用科学原理解释,而这些看似平常的物理规律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从杨利伟首次飞天到如今中国空间站的常态化运营,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当年那个让人心惊胆战的“敲门声”,如今已成为中国航天人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