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范泳泓教你高效亲子沟通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范泳泓教你高效亲子沟通
5月10日下午,成都二十中特邀家庭教育专家范泳泓老师,在礼乐楼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沟通及手机管理》的讲座。这场讲座不仅吸引了众多家长参与,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亲子沟通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为什么需要重视亲子沟通?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教育部为此专门将每年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在这个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亲子沟通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了每位家长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如何实现有效的亲子沟通?
范泳泓老师在讲座中强调,有效的亲子沟通需要建立在自我沟通的基础之上。她提出了自我接纳的三个步骤:真诚地认识自己、深刻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只有当家长能够正视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时,才能真正理解并接纳孩子的独特性。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范老师建议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学会倾听: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在倾听的过程中,保持专注和耐心,不要打断孩子的发言,更不要随意否定他们的观点。
使用正面语言:用鼓励、赞赏的语气来肯定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同时,在指出孩子的不足时,要用温和、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避免使用批评、指责等负面语言。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因此,在沟通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需求,尽力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建立固定的沟通时间: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段,专门用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家庭教育中的常见误区
然而,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往往陷入了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阻碍了有效的亲子沟通,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关注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家长往往将孩子的成绩视为衡量其能力和价值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其他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溺爱或严厉控制:一方面,家长可能对孩子有求必应,导致孩子任性和自私;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严厉的惩罚和高要求来约束孩子,引发逆反心理。
包办代替,忽视独立性:家长害怕孩子受挫折,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导致孩子独立性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乏沟通和情感交流:家长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比较和打击孩子自信心:家长经常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忽视品格教育和习惯培养:家长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品格教育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如何突破沟通障碍?
针对这些误区,范泳泓老师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调整心态:家长需要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人格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
建立平等关系: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尊重他们的意见,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学会共情: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设定合理期望:为孩子设定合理的期望值,既不过分苛求,也不过分放纵。
培养共同兴趣: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增加与孩子互动的机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妨寻求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或心理咨询。
亲子沟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家长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正如一位家长在讲座后的反馈中所说:“亲子沟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和真诚的态度,开启与孩子之间的心灵对话,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健康、充满爱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