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业现代化:科技点亮蓝色经济
舟山渔业现代化:科技点亮蓝色经济
近日,舟山市召开海洋牧场建设进展新闻发布会,宣布已成功获批7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省总数的46.7%。“十三五”以来,舟山市累计投入人工鱼礁建设资金约1.6亿元,投放人工鱼礁26.8万空方,建设海藻场10.3公顷。2024年10月,舟山市海洋牧场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舟山市在海洋牧场技术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舟山渔业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在带鱼产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例如,研发了一种带鱼片复合保鲜方法,通过天然保鲜剂和微冻低温处理,成功将货架期延长至25天。同时,智能装备的开发和应用显著提升了捕捞效率与品质,科技暂养技术则确保了带鱼在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
值得一提的是,舟山市检察机关创新推出的“海之矫”数字平台,为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了出海作业的便利。该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和智能监管,实现了社区矫正对象的精准管理。据统计,自2021年政策实施以来,已有205人次获准出海作业,人均增加年收入13万余元,创造了7500余万元的经济产值,真正实现了“出得去、管得住”的目标。
在政策支持方面,普陀区人大常委会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规范产业布局、加大政策扶持、构建种业体系等。政府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提升育种技术水平,推动养殖设施迭代升级。同时,还提出了构建海水养殖政策保险制度,探索深远海养殖纳入财政补贴,以及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水产品牌等措施。
然而,舟山渔业仍面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以太平洋褶鱿鱼为例,其资源丰度和产量持续下降。秋季繁殖种群2023年产量仅2.8万吨,冬季繁殖种群更是降至1.4万吨。这表明,渔业可持续发展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舟山市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双轮驱动,不仅推动了当地渔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舟山将继续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产业链条,打造更多具有区域特色的水产品牌,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