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儿科专家:生长激素针不是“增高神药”,滥用危害大
复旦儿科专家:生长激素针不是“增高神药”,滥用危害大
“医生,我家孩子11岁了,身高只有142.5厘米,是不是太矮了?要不要打‘增高针’?”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罗飞宏的诊室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询问。随着家长对孩子身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生长激素针”这个原本专业的医学名词,逐渐成为热门话题。然而,生长激素针真的能随意注射吗?它是否像一些家长想象中的“增高神药”?
什么是生长激素针?它真的那么神奇吗?
生长激素针,医学上称为生长激素替代治疗,主要适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特发性矮小症(ISS)以及慢性肾病引起的生长迟缓等特定情况。对于符合适应症的儿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确实可以有效促进身高增长,每年可增长8到12厘米。
但是,生长激素并非“万能增高药”。罗飞宏主任强调,使用生长激素前必须接受规范的医学检查,包括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脑垂体核磁检查等。只有在医生的全面评估后,确认符合使用指征,才能考虑使用。
滥用生长激素,后果可能很严重
尽管生长激素在特定情况下效果显著,但滥用却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一位来自广东深圳的家长何丽,因为孩子身高109厘米被诊断为“矮小”,便要求医生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一年内,孩子身高从109厘米长至120厘米,但副作用也随之而来:频繁感冒发烧、肌肉酸痛、头晕等症状不断,最终不得不停止用药。
另一位北京的家长苏青,其9岁女儿在私立医院被建议补充生长激素。然而,注射后仅一天,孩子就出现了严重的头晕呕吐症状,完全无法进食,甚至高烧不退。医生解释这可能是颅内压升高导致的,但如此强烈的反应还是让家长心有余悸。
专家指出,生长激素的滥用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 内分泌系统紊乱
- 肱骨头滑脱
- 脊柱侧弯
- 血糖升高
- 甲状腺机能减退
- 关节疼痛
- 脉管综合征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非正规医疗机构为了牟利,将生长激素吹捧为“增高神药”,甚至不惜篡改检查结果,诱导家长给孩子注射。这不仅可能导致治疗效果适得其反,还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专家建议:理性对待身高问题
罗飞宏主任提醒广大家长,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理想身高”。一个人的身高70%取决于遗传,30%取决于后天因素。目前我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5.7厘米,女性平均身高为163.5厘米。如果孩子身高在这个范围内,且每年增长速度正常,就不必过度焦虑。
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生长激素,有两个关键前提:
骨骺线未闭合:男生一般在16岁、女生在14岁左右骨骺线会闭合。一旦闭合,使用生长激素就无法发挥作用,还可能带来副作用。
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如果孩子身高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的第三百分位数,且每年增长少于5厘米,才需要进一步检查。
同时,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整体健康状况,定期监测身高变化。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但切记不要轻易相信非正规医疗机构的夸大宣传,更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生长激素。
结语:科学认知,理性选择
在当今社会,身高焦虑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心病。然而,过度关注身高而忽视孩子的整体健康,反而可能适得其反。生长激素针不是“增高神药”,不能随意使用。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认知,理性对待孩子的身高问题。如果确实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等医学问题,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才是最安全有效的选择。
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健康快乐的成长远比单纯的身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