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河三角洲:从盐碱地到世界自然遗产的绿色蝶变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14:0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河三角洲:从盐碱地到世界自然遗产的绿色蝶变

2024年7月26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为世界自然遗产,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这一消息不仅让国人振奋,更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01

“鸟类的国际机场”

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总面积达153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系统的一部分。这里每年吸引数百万只候鸟前来栖息、繁殖,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据统计,保护区内的鸟类种类已从建区初期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其中包括2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和6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这里不仅是候鸟的天堂,更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丰富的鸟类资源,保护区还记录有兽类20种、爬行类9种、两栖类6种,鱼类193种、昆虫512种、甲壳类148种,软体类108种,无脊椎动物534种等。植物种类也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

02

从盐碱地到世界自然遗产

然而,这片生机勃勃的湿地曾经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30多年前,这里还是荒芜一片,生态环境极其恶劣。为了恢复这片土地的生态功能,当地政府和保护区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 生态补水和水系连通:通过科学调度黄河水,为湿地提供必要的淡水补给,改善湿地水环境。

  • 外来物种治理:针对入侵的互花米草,实施了大规模的治理行动,累计治理面积达13.1万亩,有效恢复了本土植物的生长环境。

  • 湿地修复:采用科学方法修复退化湿地,累计修复面积超过30万亩,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

  • 科研监测:建立8家野外监测和科研教学平台,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为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经过持续努力,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在实地考察后,高度肯定了黄河三角洲的突出普遍价值,认为这里是候鸟迁徙、繁殖、越冬的重要栖息地。

03

保护与发展的和谐乐章

黄河三角洲的成功保护经验,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未来,保护区将继续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努力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28日至30日,东营市将举办“联合国‘海洋十年’大河三角洲计划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欧蓝碳项目2024年学术交流会”。这次会议将聚焦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和近海蓝碳研究,探讨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科学治理,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黄河三角洲不仅是中国生态保护的典范,更为全球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