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必备:祭灶王、糖瓜、麻糖、窗花
小年夜必备:祭灶王、糖瓜、麻糖、窗花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随着这句熟悉的民谣响起,小年夜悄然而至。作为农历新年的序曲,小年夜承载着中国人对团圆和幸福的向往。然而,你可知道,这个节日背后还藏着不少有趣的故事和习俗?
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
小年夜的时间为何南北方不同?这背后藏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渊源。据民俗学者研究,这种差异最早可追溯至宋朝。当时,“小年”被称为“交年节”,也称为“小节夜”。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介绍,清朝以后,北方的“小年”基本上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清朝皇宫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后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祭灶王:上天言好事
小年夜最重要的习俗莫过于祭灶。民间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子时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和恶行,用以督促这家人的日常行为自律。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摆放贡品,其中最突出的是“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黏,意在让灶王爷多说“甜言蜜语”。
糖瓜和麻糖:甜蜜的祈愿
糖瓜是小年夜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在甘肃通渭县常家河镇王庄村,张克明一家从立冬就开始准备糖瓜的制作。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他们就起床开始制作。做糖瓜的第一步要先发麦芽,麦芽发好以后,把浸泡的小米放到锅里蒸熟。接下来就是将蒸熟的小米与麦芽混合在一起搅匀,放入发酵缸内,用一定温度发酵六个小时左右。从发酵缸里流出来的就是糖浆。然后,将流下来的糖浆放到锅里熬,一般熬三四个小时,就可以炒糖了。炒糖时,一开始先用棍搅,搅不动以后用木铲铲,直到炒出一些大凝泡以后,这糖就算炒好了。等糖冷却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制作糖瓜了。制作糖瓜时,要防止糖在低温下变硬。所以要直接在锅上利用热气扯糖,借着水汽的滋润,锅前的张克明父子将熬好的糖拿出一块,挂在木钩上,开始用手拉扯,焦黄的麦芽糖随着水蒸气不断的熏蒸,在连续拉扯几十次后变得松软而洁白。当洁白的糖被扯到宽一尺左右,变成薄薄的糖带时,就要放到门口一张铺了白布的长条桌子上,糖带遇冷迅速凝固变脆,糖瓜就算制成了。
在南方,麻糖则是小年夜的特色食品。麻糖的制作更为复杂,需要先将大米、花生、枣子分别炒熟,再加入糖浆拌匀,使食材都粘在一起。这种甜食同样寓意着祈求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带来更红火的光景。
窗花:剪纸里的年味
窗花作为剪纸艺术,在宋代造纸业成熟以后格外兴盛,但其实,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剪纸了。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团花纹剪纸作品,距今已有1400多年,寓意“团圆美满”。
各地窗花各具特色。河北蔚县剪纸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用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带给人视觉冲击力。2009年,蔚县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蔚县剪纸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开幕式上入场式标兵和马兰花合唱团服装的图案等,设计灵感都来自蔚县剪纸。目前,蔚县剪纸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典种类达6000多种。全县形成了28个剪纸专业村,剪纸专业户和作坊1100多个,剪纸从业人员3.8万人,年生产剪纸约600万套。
陕西安塞剪纸则将蛇年元素融入作品之中,灵动的蛇形图案、寓意吉祥的蛇年窗花等,为春节增添了喜庆氛围。江苏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一般以素色为主,其表现手法和中国画白描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他习俗:扫尘、吃饺子
除了上述三大习俗,小年夜还有不少有趣的活动。比如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各种清扫、洗刷,意在除旧布新,驱晦纳吉。此外,北方地区还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南方部分地区则流行吃汤圆、年粽等食品。
小年夜的习俗丰富多彩,南北各地虽有差异,但都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在这个充满传统韵味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浓浓的年味,迎接新年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