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重建争议背后的思考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重建争议背后的思考
2015年,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在消失近160年后重现天日。然而,这座耗资数亿元重建的“天下第一塔”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原本辉煌壮丽的琉璃宝塔变成了现代玻璃塔,失去了原有的古朴质感,不少游客对此表示失望。这一争议不仅关乎一座古塔的重建,更折射出当代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重建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琉璃宝塔:一段辉煌的历史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高78.2米,九层八面,周长百米。这项工程耗时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军工达10万人,耗资248.5万两银子。塔建成后,9层内外共设篝灯146盏,每盏芯粗1寸左右。据明代官方史料,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正式名字为“第一塔”,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南方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
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清代康熙、乾隆来江南时均曾登临此塔,康熙帝作诗云:“涌地千寻起,摩霄九级悬,琉璃垂法相,翡翠结香烟。缔造人功巧,流传世代迁。旷然弥远望,万象拱诸天”,乾隆帝还逐层题写匾额。
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欧洲享有的盛誉,首先要归功于荷兰人约翰·尼霍夫(1618-1672)。165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派一个使团到中国访问,并要求随团的素描画家把沿途可能见到的景象以及奇异的建筑物以它们本来的形象描绘下来,作为资料保存。当时担任此职的正是约翰·尼霍夫。约翰·尼霍夫有关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塔的描述虽然平实,但评价很高。
让大报恩寺琉璃塔名扬欧洲的,并不是这份报告,而是由约翰·尼霍夫之兄亨利·尼霍夫整理、编辑的尼霍夫游记。在尼霍夫游记中,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已被称作是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提并论的伟大建筑,其独特的造型和无与伦比的美丽,通过文字和版画,被大肆渲染和热情推崇。
根据史实数字复原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
尼霍夫游记的出版和大量发行,使得大报恩寺塔成为最为欧洲人熟知的中国建筑。游记在1665年以法文出版后,激发了欧洲第一个中式建筑的灵感,这就是由路易十四授命,于1670年在凡尔赛建成的特列安农瓷宫。
尼霍夫游记和插图,被其他有关中国或亚洲的各类书籍不断引用或广泛改编。直到19世纪40年代,尼霍夫的游记和插图仍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知识来源。
大报恩寺琉璃塔之所以在欧洲家喻户晓,还得益于文学等作品的宣传。1839年安徒生就在《天国花园》中提到:“我(东风)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这里的瓷塔,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中国在近代的整体形象已不断下降,但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却仍然能获得西方人的尊敬。1842年,前来与清廷签订《南京条约》的英国“纳米昔斯”号军舰在抵达南京后,舰上英军纷纷上岸“游览”大报恩寺琉璃塔。1854年,美国驻华全权委员到达江宁(南京),其随员法斯等也慕名参观了大报恩寺琉璃塔。他们也许是最后一批见到该塔的外国人。尽管当时的琉璃塔已是面目全非,但法斯等人的描述仍充满着敬意:“面对这个巨大而无比壮丽的建筑物的毁灭和破坏,人们不免感到悲哀。”
重建争议:玻璃塔引发的质疑
2015年,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在消失近160年后重现天日。然而,这座耗资数亿元重建的“天下第一塔”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原本辉煌壮丽的琉璃宝塔变成了现代玻璃塔,失去了原有的古朴质感,不少游客对此表示失望。
争议的焦点在于重建方案的选择。有专家指出,由于原始琉璃构件已经大量缺失,完全复原原貌在技术上难以实现。同时,考虑到遗址保护和现代展示的需要,设计团队采用了现代材料和工艺。然而,这种“创新性重建”却引发了公众的质疑:这还是我们熟悉的琉璃宝塔吗?
保护与重建:一个永恒的难题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重建争议,折射出当代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重建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传承文化价值,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导。宪章强调了古迹是历史见证,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保护文物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同时,宪章还提出了保护的“可识别性”原则,即在修复过程中使用新材料时,应确保其可被识别,以保持历史信息的连续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难题。一方面,过度强调保护可能导致文化遗产被“冷冻”,失去活力;另一方面,过度开发又可能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重建争议,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思考与启示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重建争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机会。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传承文化价值,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让古迹遗址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最后,要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民共识。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未来在哪里?或许,答案就在于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文化的延续。唯有如此,这座千年古刹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前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