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穆斯林的葬礼》:一部信仰与文化的交响曲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44:1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穆斯林的葬礼》:一部信仰与文化的交响曲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的升沉起伏为主线,描绘了梁家三代人在历史背景下的命运变迁。小说不仅展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所付出的努力,还深刻探讨了信仰、情感、文化及历史的传承与变迁。书中交织着两个时代的爱情悲剧,以及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是一部充满情感与文化内涵的佳作。该作品自出版以来广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

01

信仰的仪式:伊斯兰教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伊斯兰教文化不仅是背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小说通过对穆斯林丧葬习俗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伊斯兰教对死亡和来世的看法,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按照伊斯兰教规和当地回民习俗,穆斯林实行“土葬、速葬、薄葬”。葬不择时,不用棺椁,不用任何陪葬物和祭品,仅用3丈2尺白布装裹,主张三日必葬,入土为安,葬必从俭。待葬期间,不磕头,不设祭棚,不动乐器。当一位穆斯林临终之际,亲属要在枕边念“清真言”,亡者的亲属不能号啕大哭,亲朋好友也只是暗自伤怀,默然坠泪。

穆斯林的葬礼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是为亡人认真洗礼;第二是由任教阿訇站“者那子”(阿拉伯语,意为殡礼);第三是吟诵《古兰经》。洗礼是任何一位穆斯林咽气后,首先必行的要事。先准备好洁净的温水、水壶,然后将亡人停放在木板上,用水壶为亡人浇洗。要求执行洗礼者应是清廉干善功的人。一般由三人承担,一人执壶下浇,一人帮助倒水,一人用戴着白手套的双手轻轻洗涤。顺序是先洗下,后头部,再面部,再从上到下洗;洗时,先右后左,洗遍全身。洗礼净身后,将亡人移至制好的“克番”(阿拉伯语,意为硷衣,即裹亡人的白布)上,包裹遗体。“克番”不同于世俗衣服,它用来遮掩羞体,忌用针线缝制。男需“克番”三件,即大克番、小克番、坎夹;女需“克番”五件,除上述三件外,再加“裹胸”和“统布子”各一件。

给亡人裹“克番”,第一件是坎夹,将一块约2米长的单幅布对折,在折缝中剪上一道口子,套入亡人脖项,披在身上,长至膝盖。第二件是小克番,其长度上至头顶下至脚腕,宽可包裹遗体二周。第三件是大克番,把遗体从头到脚全部包住,两头还需余一尺左右。女的除此而外,还需穿上裹胸,戴上盖头。盖头前长后短,盖住面部。这样一层一层地裹好,用白布带从脚底、腰部、头顶系住。穿“克番”时,.也可撒些冰片末、樟脑粉等香料,用以驱虫。禁用含酒精的物品。穿好“克番”之后,将亡人抬放在“塔布匣”(即亡人匣),头北脚南,面向西,放在安静的室内或庭院洁净处或清真寺内(不可放在礼拜大殿内)。接着,由阿訇率能洗礼、会礼拜的人,面向西站立,为亡人站“者那”,祈求安拉赦免亡人罪过,为亡人祈福。

接着就是出殡,凡信仰伊斯兰教的男女信徒,均可到丧者家中送埋,但禁忌女人去坟地。出殡时“塔布匣”由亲近的人轮流抬往坟地,将“塔布匣”放在地上,揭去苫单,由亲者轻轻将亡人从“搭布匣”中抬出送下墓坑。墓基北向,长方形,墓坑正中西方挖一人可进出的洞口,再向墓基同方向挖偏堂,偏堂大小,高容一人跪起,长以身长为准。将亡人抬入墓偏堂后,把系克番的白布带解开,男要露出面部,头北脚南,面向西停放(面向“克尔白”即“麦加天方”),封住偏堂口,随之由长子或亲人先向墓坑下土三锨,同时阿訇率众吟诵《古兰经》,众人齐手下土掩埋。掩埋后众人双手平胸,手心向上接“都阿依”(即祈祷),丧家或亲属可施舍财物济贫,整个葬礼在既庄严肃穆又俭朴实在的气氛中举行结束。

02

信仰与现实的冲突:韩子奇的悲剧

韩子奇是梁君璧、梁冰玉的父亲梁亦清收留的孤儿。为了师傅临终的遗憾,也为了他自己爱玉如命的嗜好,他和梁家的大女儿梁君璧结成了连理,并成了梁家的主人。随后,他透过自己的努力,选取了和他师傅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成就了他在这一行业的顶尖地位。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了。为了他心爱的玉,他背井离乡,携带了他的全部玉器来到了英国。而战争的硝烟同样弥漫到了英国。在痛苦与绝望中,韩子奇与相依为命的梁冰玉相爱了,他们在绝望中努力找到了期望。并有了感情的结晶——新月。在国外飘泊了数年后,还是为了玉,韩子奇回到了妻子的身边,带着女儿,守住了他的玉,继续做着玉的奴隶。

韩子奇对玉的痴迷,象征着他对物质和艺术的追求,这与伊斯兰教的简朴生活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选择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家族的走向。韩子奇的悲剧在于,他无法在对玉的热爱和对宗教的忠诚之间找到平衡。他的选择反映了现代与传统、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永恒冲突。

03

新月的挣扎:信仰与现实的调和

韩新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的西语系,也就是她亲生母亲梁冰玉以前就读过的燕京大学的前身。在北大,新月和他的年轻英文老师楚雁潮深深地相爱了。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命运偏偏就是如此的残酷,新月,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却在他风华正茂的岁月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那是一种不治之症。在楚雁潮的支持、鼓励下,新月勇敢地与病魔作着斗争,即使病魔缠身,她还是用心、乐观地生活着。想着等到病愈那一天重新回到校园。而另一方面,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爱,从他记事起就似乎没怎样受到过母爱,一位母亲该担心的,该操心的事,全是由疼爱自己的姑妈所代替,似乎姑妈更像妈妈。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她不明白,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当新月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后,她微弱的心脏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和楚雁潮的真挚感情也最终没能留住她的生命。新月带着无尽的遗憾闭上了眼睛……

新月的形象是小说中最动人的部分。她是一个在现代教育中成长的穆斯林女孩,面临着信仰与现实的双重压力。她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文化冲突的缩影。新月的早逝象征着传统与现代之间脆弱的平衡,她的故事引发了对文化传承与个人自由的深刻思考。

04

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通过梁家三代人的故事,小说展现了回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变迁。从梁亦清的传统手艺到韩子奇的商业成功,再到新月的现代教育,每一代人都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小说通过对回族独特风俗习惯的描写,展现了文化的延续性,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在变迁中的矛盾与冲突。

05

结语:信仰、文化与人性的永恒主题

《穆斯林的葬礼》通过一个穆斯林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信仰与文化如何塑造个体的命运。小说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诗,更是对人性、信仰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不同文化信仰的重要视角,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保持文化传统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